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讓農民成為土地流轉受益者

  • 發佈時間:2014-10-14 00:30:37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高改芳

  9月份的齊齊哈爾,已經進入收穫季節。玉米地、水稻田一眼望不到頭。偶爾,你會在田間看見水稻收割機,機器過處,水稻桿一排排整齊地倒在田間。十幾分鐘,一畝地就收割得差不多了。稻粒收滿之後,收割機把稻粒傾倒在等在田邊的卡車裏運走。

  機械化大生産如此迅猛地提高了農業生産效率。一位家鄉還有農田的同行者感嘆道,“我們那裏還是人力為主啊。割這麼多水稻,大概要一天時間。”

  當筆者再看到幾十米高的糧食烘乾塔、儲糧倉,以及全部自動化的成品糧分揀、包裝流程後,更是驚訝于農業生産機械化程度竟如此之高!

  “全國大糧倉,首數黑龍江”。黑龍江省糧食總産量、調出量、商品量居全國之首,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産基地,也是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的先行區。

  驚異之餘,筆者也覺得有點意外——在齊齊哈爾市龍江縣這樣的全國糧食生産基地,銀行對農業企業發放了信用貸款,在當地還是一大新聞。金融資源在農業領域竟是如此稀缺。

  這背後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種地難賺錢。

  一位家鄉還有田地的朋友給筆者算了一筆賬。他家現在還有20多畝水稻田,一年一季。一畝的産量1300-1400斤,這已經是風調雨順,沒有蟲害的收成了。每斤按1.30元計算,一畝收入1800元左右。農藥支出,一年從頭到尾算60元/畝;大概一畝地一年要施2次化肥,合計大概100元/次,化肥支出就是200元/畝;買種子,每畝地1.5斤-2斤,大概40元;水利灌溉,每畝地的水費成本大約100元。如果再算上人工成本、機器成本……所以基本上,20畝地一年的凈利潤也就1.5萬元左右。如果遭遇災害,那麼凈利潤立即減少過半。也正因為農民種田賺不到錢,只好到城市來打工。

  可見,一旦有企業資本介入或農村能人創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在利益的驅動下便有土地流轉的願望。

  河南農業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張冬平指出,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應考慮三種情況,一是完全依賴土地生存的農民,農業生産作為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土地主要承擔著生産功能。二是家庭主要勞動力在城市打工,務農時間較短,成為兼業農民,由於戶籍制度限制和就業的不穩定性,他們對土地仍有較強的依賴性,土地承擔著保障功能。三是家庭主要成員常年在外工作,已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或已經成為城市居民。

  對土地生産功能比較重視的農戶,對土地的依賴程度相對較高,土地流轉意願會比較弱。對於這一類農戶,應以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土地股份合作社為主,通過合作社的形式使農民承包地的經營權進行流轉;對土地保障功能比較重視的農戶,並不依賴土地的生産能力,有土地經營權流轉意願,對於這類農民應鼓勵他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出租或入股的方式實現土地流轉;而對土地財産功能比較重視的農戶,對土地的依賴程度則相對較低,土地經營權流轉意願會比較強,國家應出臺相應的政策,促進其土地承包權的轉讓。

  即便筆者參觀的已經承包了十幾萬畝田地的惠光集團,其負責人都説,種這麼多地,如果不掌握最後的收儲環節,對糧食價格説了不算,都很難賺錢。

  所以,越來越多的農業企業希望走“從田間到舌尖”的産業鏈模式,掌握定價權。在這個過程中,農業貸款不可或缺。針對這部分需求,相關部門應當加緊土地確權工作,讓農民手中有標準化的經營承包證,把農民擁有的“不動産”變成發展農業生産的“活錢”。同時完善土地確權、流轉機制,降低金融機構的風險,讓金融更好地服務於農業。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