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現代金融服務體系三大方向

  • 發佈時間:2014-09-22 01:10:4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陳德勝 李洪俠

  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加快轉變,我國傳統金融體系已經難以適應經濟動力升級的需要。經濟轉型和産業升級要求完善金融服務,金融環境和科技創新為完善金融服務提供基本條件。我國需要加快完善種類齊全、結構合理、服務高效、安全穩健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

  一、我國目前金融服務不適應需要

  間接融資佔比大直接融資佔比小。我國長期以來呈現銀行業發展相對較快,社會融資主要依靠銀行的局面。截至2013年底,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産總計151.4萬億元,證券業機構總資産2.1萬億元,保險業資産總計8.2萬億元,佔比分別為93.6%、1.3%和5.1%。2013年當年社會融資規模中,通過銀行渠道實現的佔84.5%,債券和境內股票分別佔10.5%和1.3%。相比而言,美國的直接融資存量佔比高達86%;銀行主導型國家如日本、德國上世紀60年代直接融資佔40%-60%,近年發展迅速,2012年分別達到69.2%和74.4%;新興市場如印度和巴西也分別達到70%和69%。

  融資成本高實體經濟盈利能力不強。我國資金價格與發達國家相比明顯偏高。2013年我國一年期貸款利率約為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2-6倍。隨著貸款利率管制的放開,以及部分銀行存貸掛鉤、承兌匯票等迴圈操作,在基準利率6%的情況下,一些企業實際承擔了10%左右的貸款利率。今年一季度,我國銀行業凈資産利潤率比工業凈資産利潤率高1倍以上。更關鍵的是,與中外高融資成本差相對應的是,中外實體經濟利潤水準的反向差距。在2014年世界500強企業中,美國銀行、保險等各類金融類機構平均利潤率是22.9%,其他實體企業僅為7.9%;日本入圍企業中,金融類機構和實體企業平均利潤率分比為9.1%和3.9%;中國入圍企業分別是18.6%和2.2%。顯然,中國金融業與實體經濟之間利潤率差異明顯大於美國與日本。這在很大程度上是高融資成本侵蝕了部分實體經濟利潤所致。

  資金相對充裕卻分佈不均衡。理論上,M2的增速應該等於GDP增速與物價增速之和,再加上2-3個百分點的調整系數。實際中,多年來我國M2增速比上述三者之和的上限高出2-3個百分點。M2/GDP從1995年底的1倍提高到2013年底的1.95倍。M2總量超過110萬億元,已躍居全球第一。

  二、經濟金融科技環境要求金融服務更完善

  (一)經濟轉型階段要求金融服務現代化

  目前,我國經濟換擋減速,三期疊加,人口老齡化加速,青少年人口減少,社會儲蓄增速放緩是必然趨勢,投資資金供給中長期將現緊張局面。未來我國將走上主要依靠科技帶動全要素生産率提高的道路,這也是發達國家的發展路徑。在資金總量減少、靠投入拉動增長的模式成為歷史的情況下,讓有限資金更好灌入實體經濟、促進科技創新産業升級和經濟增長,就需要加快完善現代金融體系,提高金融效率。

  (二)産業結構升級對金融服務提出新需求

  未來我國産業發展重點方向主要是:現代農業、高端製造業、節能環保産業和現代服務業。這些産業都具有與科技密切相關的特點,前期研發投入大且産業發展的時效性強;産業研發生産週期長,風險大,這是科技創新的普遍特點;産業發展的正外部性強,利潤率偏低,如研究表明節能環保産業平均利潤率約為6%左右。發展新行業要求高效率、低成本、劑量大的金融服務,能滿足風險較大、收益有限業務的金融需求。

  (三)國內外金融環境變化為金融服務現代化創造條件

  國內出現金融脫媒、利率市場化、民營銀行等新的發展態勢,加劇傳統金融的競爭。競爭帶來發展壓力和動力,很多傳統商業銀行開始探索加快創新改革。雲計算大數據等網際網路技術,以及移動終端等科技創新廣泛應用於金融領域,網際網路金融已成為包括第三方支付、P2P小額信貸、眾籌融資、新型電子貨幣在內的新金融領域,而且在不斷豐富完善。一系列科技和商業模式的創新,將為我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提供必要的支撐。

  三、現代金融服務的發展方向

  (一)處理好銀行業市場決定作用和政府作用關係

  完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借規範央企負責人薪酬的東風,進一步嚴格考核,硬化預算約束,為各類金融機構提供公平競爭環境;提升國有金融機構治理水準,根據市場化原則選拔管理層,通過激勵約束相容的考核機制,確保高管人員以股東利益為目標。完善公司治理,形成有效的決策、執行、制衡機制,並落實到日常經營管理和風險控制之中。

  發展普惠金融。支援小型和區域性金融機構發展,滿足草根經濟體金融需求。創新調控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的支援。

  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順應利率市場化趨勢,加快建設民營銀行等民間資本參與的金融機構,擴大實施範圍,為實體經濟提供競爭性的金融供給。遵循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等原則,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引入國際經營管理理念,提高金融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增強金融部門競爭力,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和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政策性金融機構剝離商業性業務,專門負責政府委託的帶有戰略性、外部性、低利潤的業務,並建立量化考核辦法,重點關注社會和戰略效果,而非利潤等財務指標。

  (二)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加快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減少IPO過程中證券監管部門的行政審批和價值判斷,增強發行制度的彈性和靈活性,降低發行成本,提高融資效率。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完善責任追究制度,抑制欺詐上市等行為。

  豐富股權融資産品和渠道。繼續完善主機板、中小企業板、創業板和新三板股權市場體系建設,建立區域性股權市場。建立健全不同層次市場間的差別制度和統一結算平臺。

  規範發展債券市場。擴大債券市場規模,推進金融産品創新和多元化,加大資産證券化力度。發展市政債,完善城鎮化建設融資機制。發展中小企業集合債券、私募債等融資工具,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債券管理部門加強協調配合,提高資訊披露標準,落實監管責任。

  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創新。落實《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原則》,完善支付、清算、結演算法規制度。保障發行、交易、清算、託管結算和監管機構間數據高效處理和傳遞,提高市場透明度和運作效率,促進金融市場安全高效運作。

  (三)完善金融監管加快金融改革

  實施金融監管改革新標準。完善逆週期資本要求和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要求,引進國際銀行業流動性和杠桿率監管新規,提高銀行業穩健性標準。細化金融機構分類標準,統一監管政策,減少監管套利,彌補監管真空。明確對交叉性金融業務和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職責和規則。加強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政策、交叉性金融産品與跨市場金融創新的協調,共用資訊,形成監管合力。

  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建立功能完善、權責統一、運作有效的存款保險制度,形成市場化的金融風險防範和處置機制。要覆蓋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與現有金融穩定機制銜接,實行有限賠付和基於風險的差別費率機制,具備資訊收集與核查、早期糾正及風險處置等功能。完善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包括風險補償和分擔機制,加強對存款人的保護,防止銀行擠兌。

  穩步推進匯率和利率市場化改革。按照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為目標,發展外匯市場。健全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提高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發揮貸款基礎利率作為信貸産品定價的參考作用;推進同業存單發行與交易,擴大金融機構負債産品市場化定價範圍。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係的國債收益率曲線,優化國債期限結構,完善債券做市支援機制。

  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繼續推進境內外股市互聯互通。提升個人資本項目交易可兌換程度。綜合考慮資産負債幣種、期限等情況,合理調控外債規模,優化外債結構,做好外債風險監測。加強對短期投機性資本流動特別是金融衍生品交易監測。堅持對資本流動採取必要的臨時性管理的理念。

  (陳德勝,清華大學研究員;李洪俠,國家資訊中心博士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