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國內P2P“風險備用金”走樣

  • 發佈時間:2014-09-20 02:31:08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銀率網 于建穎

  今年以來P2P“去擔保化”的呼聲愈發強烈,加之最近爆出紅嶺創投的億元壞賬事件,P2P風控問題再次被置於聚光燈下。據媒體報道,監管層認為風險備用金模式應該是P2P行業最理想的風控模式。所謂風險備用金模式是指平臺每筆借款成交時,提取一定比例的金額放入“風險備用金賬戶”。當借款人發生拖欠和違約情況時,平臺用風險備用金對投資人進行償還。這一制度最先由英國的P2P平臺創立,至今已有4年,期間經過了不斷的改進和完善。

  目前有些平臺引入風險備用金模式,有些平臺退出了擔保模式後,轉向風險備用金模式,也有一些資本實力較雄厚的新“入行”平臺,一開始就亮出“風險備用金”標簽。

  我們選取國內一家較“老牌”的知名P2P平臺和一家網際網路巨頭新設立的P2P平臺,查看其關於“風險備用金”的介紹。前者有關於資金來源、資金用途、資金使用規則、資金管理原則等説明,同時每月定期發佈委託銀行的風險備用金資金託管報告,報告中對賬戶餘額和當月增長額度進行公佈。後者則只有一段簡單的資金來源説明。

  與國外較成熟的P2P相比,這樣的風險備用金模式並未“學”到這一模式的“精髓”。真正的P2P風險備用金模式應當是什麼樣?首先,根據該平臺的拖欠率和違約率等歷史記錄、當前和未來的經濟環境變動,以及當前的未償還貸款餘額等,估算出可能的索賠金額是多少。這個數額與風險備用金的餘額做對比,才能知道風險備用金的“抗風險”能力有多大。以英國某知名P2P平臺為例,風險備用金餘額與可能的索賠金額之比超過200%。需要説明的是,這些用於預測可能索賠金額的參數是動態的、不斷調整的。其次,請第三方獨立機構對其風險備用金進行情景測試,以評估某一風險備用金在各種違約率下的抗風險能力。為避免平臺自身誇大其風險備用金的保障能力,應當由第三方獨立機構對其進行評估,除了能使投資者客觀地了解風險,也能使平臺自身在風控方面多一重監督。還有一點很重要,P2P風險備用金的所有者到底是誰?前述英國P2P明確説明其風險備用金歸平臺投資者共有。而國內的P2P網站對這點未有明確説法。

  風險備用金模式並不是簡單的“拿來”和“照搬”形式就行,實際上它是建立在“大數據”基礎之上的風控措施。沒有相應的數據分析作為基礎,就很難評估風險備用金的風控能力,使投資者“心裏沒底”。從P2P自身來説,如果“大數據”技術在風險備用金上不能得到恰當運用,説明平臺對於風險缺乏足夠掌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