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區域股權市場變遷簡介
- 發佈時間:2014-09-19 00:30:48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實習記者 秦浩
美國區域股權市場的歷史,要遠遠長于全國性的股權交易市場。早在1790年,美國第一家區域性股權交易所——費城股票交易所,即在當時美國的首都費城成立,最初的投入資金只有300多英鎊。在成立後的一百五十年裏,由於費城在美國經濟生活中所佔的重要地位,費城股票交易所一直長盛不衰,但主要的服務對象還是費城周圍的企業,一直到“二戰”結束後,費城股票交易所的業務才開始快速向全國擴展。
無獨有偶,著名的紐約股票交易所,也有著相似的經歷。1792年,24位經紀人和商人聚集在華爾街68號門口的一棵梧桐樹下簽署了著名的“梧桐樹協議”,約定每週都在這棵梧桐樹下進行交易,並制定了自己的交易規則,交易所的雛形初步形成,但直到1934年10月1日,紐約股票交易所才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註冊為一家全國性證券交易所。在此之前,華爾街一直是依託于紐約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資本優勢,才成為世界矚目的投資中心。
在美國,與上述兩家交易所類似的區域性股權交易所還有很多。這些交易所多數成立於19世紀到20世紀初,如科羅拉多交易所、底特律交易所、鹽湖城交易所等。在成立之初,這些交易所的定位首先是為區域內廣大非上市的中小企業提供以非營利為目的的股權、債券轉讓服務,成為培育和扶持區域內中小企業的溫床。這些中小企業最初普遍無法達到美國證監會規定的全國上市最低標準,但在區域股權交易所內獲得融資並不斷發展壯大,具有了一定的資本和聲譽後,就很有希望進入全國性的紐約股票交易所。
20世紀中葉後,隨著資本的全球化程度加深,資本的流動速度不斷加快。美國區域股權市場在競爭中,往往不敵全國性股權市場,各區域的股權交易所紛紛關閉或被收購,如華盛頓股票交易所1953年同費城股票交易所合併,克利夫蘭交易所1949年同芝加哥交易所合併、檀香山交易所1977年關閉等。這是由於股權市場本質上具有規模效應屬性,即市場參與者數量越多、掛牌資源越大,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就會越高,因而在市場優勝劣汰、自由選擇的情況下,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為數不多的區域股權市場,如芝加哥股票交易所、辛辛那提股票交易所等,也紛紛轉型,加入全國市場體系,可以交易其他交易所的股票,單純為區域服務的初衷已完全改變。
2006年,紐約股票交易所與泛歐證券交易所合併為紐約證交所-泛歐證交所,成為第一家全球性股票交易所。可見,由分散走向聯合,是資源整合和提高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上世紀70年代,美國最大的場外交易所納斯達克的異軍突起,正説明各區域內非上市公司對於融資交易的平臺有著旺盛的需求。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