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BAT巨頭搭建“顛覆者聯盟”

  • 發佈時間:2014-09-06 00:31:23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張莉

  從網際網路金融、線上教育到O2O、網際網路醫療,素以“顛覆者”形象示人的BAT陣營,其滲透與改造傳統行業的戰略步伐從未停歇。如今,BAT巨頭們裹挾龐大的資本與渠道資源,將觸角伸向了星光閃耀的“影視圈”,意圖成為影視娛樂業門口的野蠻人。

  今年以來,網際網路産業與影視産業之間融合趨勢日漸明顯,各類影視文化並購活動頻頻閃現BAT的身影,從阿里巴巴斥資62億港元入股香港上市影企文化中國,到百度旗下愛奇藝與華策影視共同出資成立影視公司,再到近期騰訊與華誼兄弟搭建的“星影聯盟”正式運營,BAT巨頭大舉殺入影視圈的動作,也引來行業大佬的感嘆,“未來的影視業都在為BAT打工”。

  在業界看來,擁有龐大網際網路行銷資源和入口流量的BAT大佬們,急於入主影視娛樂産業,旨在將傳統的渠道改造為吸收資本、人才、版權的定制化開放平臺,其背後資源整合及市場爭奪的戰略意圖明顯。而伴隨多元化産業生態的對接及網際網路基因的植入,電影産業有望在未來演繹出一種新型的商業模式,BAT的影視江湖版圖也將最終形成。

  三巨頭大舉殺入影視界

  一直以來,網際網路平臺都被影視産業視為內容發佈的渠道,其內容製作的話語權往往掌握在具備雄厚實力的影視公司手中。如今,網際網路浪潮革命席捲各類行業,影視娛樂産業也難以獨善其身,而素以“顛覆者”形象示人的BAT陣營也早就將戰略佈局的眼光投入到這一資本密集的行業之中,不惜花費鉅資構建具備網際網路基因的影視製作産業鏈,意圖在龐大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對於影視界而言,BAT陣營的入局充滿著“土豪”霸氣。今年3月初,阿里巴巴斥資62.4億港元收購文化中國60%的股權,順利獲得該公司旗下多位知名電影人的投資優先權;4月,由馬雲史玉柱參股的雲溪投資入股華數傳媒20%股權,同月,阿裏與雲峰基金出資12.2億美元戰略性投資優酷馬鈴薯。除了大規模並購影視文化公司之外,阿裏與國華人壽合作對外發售“娛樂寶”,首期7300萬元規模的4個投資項目全部售罄,其眾籌電影的新玩法也在業內迅速引爆話題。

  而曾斥鉅資收購PPS與愛奇藝的百度也早已看中影視娛樂産業的吸金能力,儘管其佈局能力不如阿裏廣泛,但其對電影內容製作的參與卻有跡可循。消息稱,百度及旗下愛奇藝之前就曾參與攝製動畫電影、並可能投資4000萬美元投資美國洛杉磯電影製作公司的動畫電影項目。與此同時,百度目前已經與中信信託、中影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打造網際網路眾籌平臺。8月,愛奇藝與華策影視共同宣佈,雙方出資成立華策愛奇藝影視公司,為視頻網站提供多元化網際網路影視作品,並圍繞內容IP進行遊戲、電商等衍生品開發工作。

  一向看中入口資源和社交優勢的騰訊,則將進軍影視的戰略重點放在了IP資源上。9月,騰訊與華誼兄弟召開聯合發佈會,宣佈其打造的O2O娛樂社交平臺“星影聯盟”正式運營,對於騰訊而言,利用華誼兄弟成熟的垂直影視産業鏈以及愈來愈延展的IP生態圈,將有助於其通過影視來推動IP的變現,並通過旗下游戲、動漫等業務産生協同效應,一個娛樂帝國的戰略宏圖逐漸浮出水面。

  網際網路基因改造電影産業

  實際上,從BAT大佬們目前的影視産業佈局來看,其切入口和資源競爭的方向並不相同。以百度而言,主要通過旗下視頻網站與影視公司的合作進行網際網路化的電影産品“私人定制”,通過投資電影項目獲得相應資本回報;而阿里巴巴則通過長袖善舞的資本運作,逐步搶佔影視産業的市場資源,其內涵在於利用旗下龐大的用戶群和電子商務生態來搭建網際網路娛樂生態系統,進而帶動影視産業發展。而騰訊則將注意力集中在IP資源的整合,通過旗下文學、動漫、遊戲和視頻等多元化業務的通道對接,最大程度發揮IP的邊際效應,頗有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姿態。

  面對BAT陣營的並購狂潮,不少傳統影視公司的人士已經紛紛開始探討電影産業行將被革命的話題。博納影視業董事長于冬預言,網際網路産業將以顛覆的方式來梳理整個行業,“未來影視公司都將為BAT打工”。上影股份董事長任仲倫也表示,電影消費的主力正在轉移到年輕群體,當網際網路介入電影製作和拍攝,就意味著電影生産的模式將被迅速瓦解。而國盛影業總經理高軍認為,BAT進入電影,其實就是扮演攪局者的角色,他們將改變影視行業原來的遊戲規則。

  那麼,BAT會用怎樣的新玩法“攪局”影視圈?從目前的電影産業製作流程來看,從原始的劇本、製作、策劃、發行到播出,各個環節鏈條獨立運作,每個鏈條依附大小不一的企業,實力規模混雜五章,加上院線資源的寡頭市場格局,影視産品內容往往呈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從上游到下游整體資源均處於分散、混亂、封閉的業態。而在網際網路基因植入之後,對用戶的精準行銷模式將被複製到影視産品的製作上,拓展和優化精品內容生産的空間,與此同時,各個産業鏈之間相互打通、資源整合,形成有效變現電影資源的商業運作模式,這也無外乎BAT陣營頻頻出現收購動作,意圖以各家優勢進行抱團整合,來推動影視産業的網際網路化改造。

  影業江湖開啟混戰模式

  無論承認與否,BAT大舉進駐影視圈已成定局,儘管各自戰略不同,但基於用戶基礎和網際網路平臺的全産業鏈佈局,將令BAT三大勢力在各個領域中出現資源爭奪的局面,共同指向的正是龐大的中國電影市場。據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發佈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票房137.43億元,其中國産片66.34億元,進口片71.09億元。目前隨著電影供給的增加,加上中國的人口基礎,中國儼然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電影相關衍生産業的市場機會也層出不窮,這也決定了BAT三巨頭在電影市場資源爭奪的必然。

  在BAT的帶動下,影視産業的並購熱潮也迅速席捲資本市場,各類上市公司跨界收購影視資産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據相關統計顯示,A股市場已發生近61起電影與娛樂産業並購案,其中六成左右是跨界並購影視行業的案例,來自食品、製造、酒店、旅遊、科技等行業公司紛紛選擇通過並購影視文化資産進行戰略轉型。有創投機構分析人士稱,一方面上市公司可以介入影視資本提供企業盈利能力,另一方面並購影視公司目前也在國家及地方政策層面享受諸多制度利好。

  除了資本快速流動之外,影視娛樂産業的人才爭奪也逐漸開始升溫。4月起點中文創始人吳文輝亮相騰訊互娛大會,宣告其正式加盟騰訊;而此前任職騰訊副總裁的劉春寧則轉戰阿里巴巴數字娛樂事業群擔任總裁,幫助阿裏搭建其影視娛樂的戰略版圖。在內容製作、職業影評等專業人才方面,BAT的爭奪也呈現出日漸白熱化的狀態,一些傳統電視臺、報紙等媒體人才也被網際網路企業紛紛挖角,並輔之股權激勵機制,令人才流動成為影視娛樂産業的常態。

  不過,BAT的影視産業佈局仍處於起步階段,三家的戰略佈局不同也會引致差異化模式的出現,未來實力強弱目前尚不得知。分析人士認為,BAT的入局儘管帶著顛覆性色彩,也有望改造傳統電影模式,但除了並購影視公司、籠絡人脈資源之外,參與內容製作的專業性基礎仍需沉澱,同時網際網路思維改造電影生態圈,意味著其中的規則將需重新制定,這其中也將牽涉各類利益平衡,BAT能否主導影視産業形成多元化商業模式,仍將拭目以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