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證券 > 正文

字號:  

暴利誘惑後會有期 影視基金懸崖起舞

  • 發佈時間:2014-08-15 01:22:26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張潔

  一部成本6000萬元的電影,經歷8個月的投資製作之後,實現超過6億元的票房回報。對PE來説,如果碰到這樣的電影項目,會頓時覺得整個世界都是美好的。是的,這就是2014年暑期經緯創投成功參與韓寒導演的《後會無期》的真實寫照。

  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消費市場,今年僅過了141天國內電影票房已成功突破100億元大關。然而,在電影産業光環聚集、暴利誘惑的背後,極高的投入風險也讓許多投資客不得不直面血本無歸的結局。

  “國內電影消費市場擴容,但國內電影優秀項目依然稀缺。”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越過影視公司股權投資直投影視項目,回報雖然豐厚但風險也會加劇,這也反映出當下中國PE資本存在著急功近利、風險意識薄弱等諸多問題。

  高風險無法抵禦的暴利誘惑

  是衝上雲霄還是跌入谷底,電影投資終是一場無法預知結果的遊戲。

  年初《後會無期》開機,經歷準備、拍攝、後期製作的全部過程,僅7個月的時間,電影已成功登陸各大影院。7月24日上映,首日票房達9580萬元,3天創造2.2億元,經緯創投更是賺的“缽滿盆盈”。

  這個暑期檔,影院上映的影片中PE身影頻頻出現:博納諾亞影視基金支援製作、包裝及發行宣傳的《白髮魔女傳》,還有同樣獲得PE支援的《神秘島曆險記2》。相比于多數“未曾謀面”的國産電影來説,在院線上映意味著已成功了一半。

  電影界從來不缺高額投資回報率的“神話”。斥資6000萬元製作的《致青春》贏得7億元票房;《西遊·降魔篇》1.02億元成本,換來12.37億元回報;而《泰囧》更是以3000萬元撬動12億元的票房收入,刷新內地影史票房紀錄,並創造出高達4100%的回報率。

  不過,高回報的背後正是高風險。借用PE大佬IDG創投資本創始合夥人熊曉鴿的一句話:投資跟拍電影一樣,都是遺憾的藝術。投了賠了,那當時為什麼投了?投了賺了,那當初為什麼投少了?

  “前兩年,PE依賴的國內IPO退出渠道基本被封死,帶有極佳退出通道的項目深受PE資本青睞。相比于IPO的資金凍結週期和浮盈比例,PE投資一部電影所達到的回報率遠遠高於前者。”一位PE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事實上,在中國影視作品投資中,40%虧損,40%持平,僅有20%可以獲得盈利。”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説,PE資本越過影視公司直接投資項目,回報率會更高,但同時風險也加大。PE資本這樣的選擇,還是源於國內PE對預定回報急功近利、風險意識薄弱的原因。

  基於現在越來越多的PE直投影視項目的現狀,陳少峰教授認為,“中國很多影視基金不敢投資有風險的影視公司股權,於是會選擇表現比較好的導演、製作團隊進行投資,但是這樣的投資是一次性的,80%的投資項目是沒有回報的。”

  這足以説明中國電影市場投資成本高、機會少、風險大的現狀。截至2014年6月30日,全國電影票房收入達137.4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5%。電影市場規模在越來越大的基數上保持如此高速的增幅令人欣喜,但同時,國産影片在全國票房中所佔份額卻由去年同期的62.3%下滑至今年的48.27%。

  其實,在中國電影消費市場與日俱增的當下,電影市場卻面臨産業鏈利潤不均、風控機制不健全、優質項目稀缺、發行市場局限等諸多掣肘。

  “我猜得出這個故事的開始,卻猜不出它的結局。”——趨之若鶩的影視基金熱情如火投入,或者缽滿盆盈,抑或血本無歸,也是常態。

  “高門檻”亟需專業PE介入

  “旋轉著的,五彩繽紛的物質世界。等價交換的,最殘酷的也最公平的寒冷人間。”《小時代》中的經典臺詞,告訴人們風險和收益總是如影隨行,那麼風險控制的最好辦法,便是運用更加專業的管理團隊。

  面對影視行業的巨大利益誘惑,無數影視基金趨之若鶩,而PE資本為了更好地介入影視界投資,甚至會單獨設立影視子公司,專業做影視的投融資項目。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8月初,國內PE/VC設立的私募股權基金中,定位於影視行業投資的基金共有25隻,目標規模為322.81億元,平均單只基金規模為12.91億元。

  國內影視圈暴利吸引著PE資本紛紛獻身,但其實真正能介入影視界的PE往往需要豐富的電影從業經驗,同時又具備相應的金融知識。業內人士介紹,不同於電影製片方引入的廣告商投資客,PE會對電影製作全程進行監督和幫助製片部門合理調配資金,避免資金濫用。因此,在美國好萊塢,PE已逐漸成為電影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即便是八大電影公司投拍的電影,也有近一半左右資金來自PE。

  目前,中國影視産業比較活躍的私募基金主要有:IDG新媒體基金、中華電影基金、紅杉資本、軟銀、A3國際亞洲電影基金、“鐵池”私募電影基金等。國內影視企業中華誼兄弟、保利博納、華策影視華錄百納等均是從引入私募股權基金至IPO的成功案例。

  據介紹,影視基金投資有兩種運作模式:一種是投資影視公司股權,另一種是直接投資影視項目。投資公司股權需要投資人對影視行業的要求高,投資金額也較大,週期較長;直接投資影視項目,可以將資金投資多部影視作品,既可以分散風險,又能保證一定比例的收益,因此機構更偏愛直接投資影視項目。

  一位多年摸爬滾打在電影投資業的專業人士告訴記者,正因為基金的資金穩定性高、專一性強,對於一個成熟的電影市場來説,正是“各取所需”完美配合。事實上,一部電影的回報期少則一兩年,多則五六年,還不包括長達50年的版權回報期。房地産蓬勃的時期,支援中國電影的資本很多來自於地産業,但由於資金流動性強、專業性弱,存在隨時撤資的風險。正如前年股市的一波牛市行情,將這些熱錢大量吸走了,不少電影宣告停拍。影視基金相對而言資金穩定性強,而且基金關注資金安全,而規範管理和財務制度正是娛樂行業最缺少的特質。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