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上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七次全體會議上,易綱被提名並選舉為新一任中國央行行長。至此,周小川正式結束十五年的央行行長生涯,央行迎來新掌門人。
一個有趣的細節是,在當天人民大會堂裏公佈選舉結果時,易綱在會場裏拿著本子和筆認真仔細地做著選票結果的記錄。當念到他的投票結果時,他面部表情並無明顯變化,仍是微低著頭記錄著。即便在會後被媒體圍堵得裏三層外三層,易綱泰然依舊,當被問及當選感受時,他表示,“我的內心是平靜而莊重,使命神聖和光榮”。
易綱集海歸學者和實幹派官員為一體,是既具國際視野,又深刻了解中國實情的技術性官僚。專業、穩健、務實是外界對他的一致評價。作為需要專業素養且兼備國際視野的一國央行行長一職,易綱的履歷擔得起這個位子。此前在央行工作期間,他是人民幣匯改和人民幣國際化的策劃人和深度參與者;得益於工作和海外留學的經歷,他又對貨幣政策有著深刻的研究和理解;而當他開啟統領央行新時期之時,這些問題會繼續成為他任期內的考驗,更具挑戰的是,在當前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之時,易綱所面臨的“拆彈”中國金融風險的任務更顯艱巨且急迫。
學者易綱:“我是一名教師”
易綱的求學經歷,似乎預示了央行是他最合適的工作選擇。
易綱稱得上是個學霸。他以“文革”後恢復高考的“新三屆大學生”的時代烙印,在1977年考進了北京大學經濟學系。
但易綱的求學經歷並未止于北大。1980年北大畢業後,易綱前往美國繼續求學6年,分別在哈姆林大學工商管理專業、伊利諾伊大學經濟學專業學習,並獲經濟學博士學位。此後便在印第安那大學經濟係任教長達8年,且年僅34歲便在印第安那大學獲終身教職。
在印第安那大學任教期間,易綱寫了多篇研究中國貨幣需求問題的文章,通貨膨脹則是其在研究中國貨幣需求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也是他後來所一直關注的中國經濟問題的核心。這項研究持續了十餘年,並在2003年將多年研究成果集結成一本名為《中國貨幣化進程》的專著。此外,1999年,易綱和他人合寫出版的《貨幣銀行學》,在日後也成為中國經濟學界的經典教科書。
學者這個身份一直伴隨著他。即使進入央行任職之後,他依然熱愛研究,主要的研究領域為計量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和國際金融。他的研究成果,被國際組織、國內外學術界和政策研究界的學者多次引用。
2009年,時任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局局長的易綱出版了《中國金融改革思考錄》,該書主要收錄了其在2003年~2009年間的研究文章。在該書的開篇自序中,易綱仍自稱“我是一名教師”。他提到,“我還有勇氣出此書是因為我的文章是用心寫的,在每篇文章的特定背景下,我想到前沿去了,我希望並相信能給年輕人以啟發和幫助。”
堅定的改革派
易綱是在1994年回國的,起初與林毅夫等人發起組建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並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他與央行的“緣分”,從1997年擔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正式開始。
1997年也正值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這對中國當時進行的金融改革造成了很大的衝擊,反對金融業改革開放的保守聲音甚囂塵上。1998年初,易綱與現任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合寫了一篇分析拉美國家債務危機和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文章,建議資本市場開放要繼續推動但需漸進有序,並實行有彈性的匯率政策。
易綱早年對人民幣匯率、資本項目開放和外匯儲備的研究,成為他在2009年後擔任國家外匯局局長的有力理論支撐,這也使得他成為人民幣匯改和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重要謀劃人。
與周小川一樣,易綱是個堅定的改革派。在他擔任國家外匯局局長期間,中國的外匯儲備一度直逼4萬億美元,管理規模如此龐大的資産並實現保值增值,易綱選擇的解決方案就是多元化的投資,不再單調地投資美國國債,而是放眼全球金融資産。為此,他也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聘請了一批專業人士,引入市場化投資的理念。
易綱在擔任國家外匯局局長之初,就強調外匯管理要順應時代潮流,從重審批向重事後監管轉變。他還提出了從“有罪假設”轉變到“無罪假設”,逐步從“法無明文授權不可為”轉為“法無明文禁止即可為”等法治思想。
上述改革思路一直延續至今。去年末,他撰文指出,我國將在2018年正式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實行負面清單制度意味著有兩大重要轉變:一是它打破了各種形式的不合理的限制和隱性的壁壘,把整個市場的剩餘決定權都交給了市場;另一個則是政府從重視事前的審批,轉變為加強事中事後的監管。
新行長的三大任務
和三大挑戰
當易綱當選為央行行長的結果公佈之後,境內外的媒體早已堵在人民大會堂二樓樓梯口,等待著易綱的出現。
易綱一現身,暫態就被媒體裏裏外週邊堵了三四圈。面對記者此起彼伏的提問聲,易綱終於停下腳步説,“我就回答三個問題”。這延續了他一貫的規矩,而他的回答又同樣精煉且直奔主題。
最先被問及的便是開篇説的當選感受,第二個問題便是問他上任後最主要的任務是什麼。
“主要任務是要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推動金融改革和開放,保持整個金融業的穩定。”易綱説了三點。
這高度概括了未來幾年易綱所帶領的中國央行的主要使命,同時也包含了他所面臨的三大挑戰:
一、維護金融體系穩定
在央行工作逾二十載,易綱對央行的使命和挑戰最熟悉不過,由他“接棒”周小川,可謂是無縫交接。不過,年過60的易綱,在未來5年所要面對的中國央行,仍充滿了諸多不確定性和挑戰,首要的就是如何打好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攻堅戰。
去年成立的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簡稱“金穩會”),強化了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金穩會的辦公室設在央行,也説明未來央行在金融監管中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金穩會成立的首要任務就是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落腳到央行,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框架,是維護金融系統穩定的宏觀調控手段。
宏觀審慎框架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其核心內容是以資本金約束金融機構的經營擴張,要求金融機構“有多大本錢做多大生意”。目前納入MPA季度考核的只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但一央行內部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未來會適時將券商、基金、保險甚至是大型網際網路金融機構納入MPA考核範圍內,強化資本約束。
除了MPA考核外,未來央行還將統領對資管業務和金融控股集團的監管,而實現這些監管的基礎,都是建立在金融業綜合統計體系之上。
二、貨幣政策調控的新考驗
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是各國央行的法定職責。也因此,隨著國內外環境的不斷變化,貨幣政策調控也成為考驗各國央行的永恒挑戰。
面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易綱對於今年的貨幣政策取向開出了四個“藥方”:
一是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中性,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不能依靠貨幣信貸的“大水漫灌”來拉動經濟增長,央行要根據調控需要和流動性形勢變化,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增強流動性管理的靈活性和有效性,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穩定,促進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為經濟高品質發展營造適宜的流動性環境。
二是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進一步完善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探索將影子銀行、房地産金融、網際網路金融等納入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將同業存單、綠色信貸業績考核納入MPA考核,優化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政策,對資本流動進行逆週期調節。
三是適當發揮貨幣信貸政策的結構引導作用,繼續運用信貸政策支援再貸款、再貼現、PSL等工具支援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援力度。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的扶貧再貸款支援力度。
四是繼續穩妥推進各項金融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央行將按照“放得開、形得成、調得了”的基本要求,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探索和完善利率走廊機制,增強利率調控能力,進一步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場及實體經濟的傳導。
三、人民幣國際化路漫漫
人民幣國際化是周小川的未竟之命,也是易綱在任內需要繼續主推的一項重要工作。特別是在推動人民幣匯改的議題上,易綱的態度始終如一——“加大市場決定匯率的力度,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能夠有效提升我國經濟金融體系應對外部衝擊的韌性”。
當前,人民幣匯率的彈性不斷增強,央行也已退出外匯市場的常態化干預,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人民幣匯率實現清潔浮動只差“臨門一腳”,易綱在擔任央行行長任內,有望實現十餘年漫漫匯改路的終極目標。
搞活外匯市場,繼續推動資本項目可兌換和人民幣國際化,易綱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責任編輯:李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