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來最有遠見和魄力的方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公之於眾,很多人由衷發出讚嘆。相比于一般人的圍觀,一些身處改革暴風眼的“機關人”,早已做好了擁抱改變的準備。
從1982年起,這次改革是第8次。每一次機構改革,改變的不只是部委行政職能的調整分配,改寫的還有許多公務人員的人生軌跡。透過他們樸素而真實地講述,我們或許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的敘事,把握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的主線,搞清“為什麼改”和“怎麼改”的來龍去脈。
“確實該改,早就該改”
對於國務院三峽辦主任聶衛國説的“確實該改,早就該改!”這句話,老張深以為然。作為環境保護部的一位老人,在老張印象中,從環境保護局到國家環保總局、再到環境保護部,幾乎每隔一段時間,環保部門都會迎來一次變革。直到本輪改革中,環境保護部不再保留,結合環保部、發改委、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海洋局等相關職能重組為生態環境部。
“從一開始,我們就飽受話語權弱、職能交叉的詬病。”老張説,“你能想像在以前,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不是一個部門管嗎?尤其在黨的十八大以後,在越來越強調生態的大環境下,我們也想‘長滿牙齒’,可確實力不從心”。他舉例説,2016年,地下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的公佈,竟然出現了環保部、水利部、國土資源部三家“打架”的現象。因為各部門的監測點不重合,數據做不到互通有無,而且重復配置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優化、協同、高效”是本輪改革方案的著力點。“種牡丹歸林業局管,改種芍藥就得歸農業部了,一個是草本、一個是木本”“七八個部門管不住一頭豬,十幾個大蓋帽管不住一籃菜”……坊間笑談裏,折射出部門機構之間職能重疊交叉、職責邊界不清的尷尬。如果説過去的7輪改革主要圍繞限權、分權、放權的主題,那麼今年改革的突出特點就在於“有機整合職能,協調管理要素”。不再是簡單的合併同類項,而是“下決心解決多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
老張對未來的生態環境部充滿期待,“整合了碎片化的環保職能,我們就能更好發揮出統籌協調的功能,可以大展拳腳、主動作為了。”
“瘦了,才能跑得更快,看得更遠”
長期以來,國務院在經濟領域的重要職能基本都集中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後者也因此有“小國務院”之稱。評論君的一位同學小王就在發改委某司工作,在聊到這輪改革中將發改委多項職責劃歸其他部委時,王同學拍手稱讚,坦言“瘦了,才能跑得更快,看得更遠。”
這是王同學深思熟慮後的觀點。他分享了一個故事,剛工作的時候,節前有次打車去上班,計程車師傅遠遠就讓他下車走過去,説是怕門口送禮的人多容易堵車。聽到的哥的理由,王同學百感交集。在他的堅持下,的哥還是送到了單位門口,也並沒有發現送禮、堵車的現象。王同學説,“審批許可權的高度集中,確實會讓人們産生聯想,擔心出現‘趙德漢’式的小官巨貪。”
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按照規定,發改委負責審批的項目和資金範圍涵蓋農林水利、能源、交通運輸、資訊産業、原材料、機械製造、輕工煙草、高新技術、城建、社會事業、金融、外商投資、境外投資等國家經濟的各個方面。近幾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職能範圍過大,尤其是與不少部委存在職責交叉的問題,一直備受詬病。不僅如此,全天候、多線程的工作強度,也讓王同學和他的同事們“吃不消”。
在本輪改革中,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審計署、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醫療保障局等新設或重組機構,承擔和分割了國家發展改革委的相應職責。通過這輪調整,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其他部委職能交叉、重疊的現象,將會得到明顯改善。正如王同學對今後工作內容的預期,“將減少對微觀事務的干預,更好地發揮宏觀調控作用。”
無論如何,機構改革的又一輪大潮正蓄勢待發。部門機構的分分合合,既是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的體現,也是遵循探索改革實踐規律的過程。但對老張們、小王們而言,變的是單位門口矗立的招牌,不變的是在新時代奮鬥的舞臺。在每一個服務群眾的崗位上,沒有人會被忘記。
(責任編輯:劉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