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重要的是破除體制機制性障礙,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白重恩在兩會駐地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供給側改革是一個長期的科學規劃,要以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改革,運用市場化手段,科學提升供給側的效率和品質,實現高品質發展。在此過程中,須讓體制機制更加規範化、科學化、透明化,並進一步深化簡政放權。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簡政減稅減費,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如何繼續抓好“三去一降一補”?白重恩給出了答案。
去産能:建立良好的市場機制
“我國在去産能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尤其是鋼鐵和煤炭方面。但是,我們基本上是靠行政的標準來定任務、分地區壓減産能,以市場為導向的機制還須進一步完善。”白重恩表示,我國去産能原則上是按照環保和技術等一系列標準來執行的,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難。從長遠來看,應通過建立良好的市場機制,來保障化解過剩産能的問題,“最好的情況是,不會再出現過剩産能,或者出現後能更快地通過市場方式來解決”。
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場機制?白重恩認為,一是要求環保上的一致性,關於産品品質的資訊可靠且透明。二是企業能獨立做決策。例如,産能過剩的企業,由於虧損想退出,不會因為相關部門因考慮企業退出對就業、社會等的影響,導致企業退出難。三是金融機構能獨立做決定,不再對一些長期虧損或僵屍企業資金支援,這也是市場化去産能的過程。
去庫存:房地産順應人和生産要素的流動趨勢
“在去庫存方面,三四線城市面臨的庫存壓力比較大,建立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是去庫存的關鍵。”
白重恩認為,從長期來説,我們要考慮逐漸消除城鎮化發展過程中,人口流動的障礙。由於城鎮的公共服務品質比鄉村高,且公共服務的提供有很大的規模效應,鄉村外出的人口都希望到城鎮化水準高的地方發展並落戶。白重恩建議,如果放開區域限制,取消了人口流動障礙,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有利於化解房地産庫存。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城市土地的供給政策不同,除了消除人口流動方面的障礙外,土地供應也應滿足不同地方的需求。總之,讓人和生産要素流動起來,讓房地産順應流動的趨勢,將會減少過多庫存的形成。
去杠桿:打破政府“兜底”預期加強地方債務和資産管理
在去杠桿方面,白重恩認為,一方面,比較集中的是去金融部門內部的杠桿。另一方面,是去國有企業的杠桿。就國有企業負債率普遍高於民營企業的現象而言,白重恩認為,探究原因是因為金融機構認為給國有企業貸款,出現問題後會有政府“兜底”。但是政府“兜底”也需要成本,對全社會來説,風險依然存在。因此,解決國有企業高杠桿的問題,就要打破國有企業有政府“兜底”的預期。
事實上,地方政府也是杠桿問題的關鍵所在。白重恩認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管理不當,也會讓地方債務不斷增加。
“除了要對債務做更好的管理之外,如果不對地方政府資産使用加以限制,把優質資産用到融資平臺,再把資金投入劣質項目,這就相當於把地方政府的優質資産變為劣質資産,再如果優質資産都抵押出去了,長期來説,隨著地方的社會保障負擔越來越重,我們本可以用來支援社保的資産就不足以承擔社保的負擔。”白重恩説,因此,加強對地方資産使用的管理至關重要。要摸清地方政府到底欠多少債,讓地方政府所有的顯性和隱性債務都透明化,用全面和精準資産負債數據,對地方政府進行考核。
同樣,在去杠桿方面,白重恩建議,不僅要考慮短期風險,更應考慮長期可持續的健康發展機制。
降成本:改革社保繳費機制清“費”力度仍須加大
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為什麼國家每年都減稅減負,但是一些企業的獲得感仍然不強?白重恩坦言,由於增值稅的完整鏈條,讓以往避稅的企業“無計可施”,感覺稅負更重了。但是從長遠來講,我國的稅制更加健全了。
“其實我國的稅和國際相比不算重,主要是‘費’,尤其是社保繳費較高。”白重恩説。目前,在社保繳費方面,企業繳納職工工資的20%進入統籌賬戶,個人繳納月工資的8%進入個人賬戶。白重恩建議,在社保繳費方面,應降低統籌賬戶比例,並考慮加大個人賬戶比例。另外,建議增強個人賬戶再分配功能,讓政府對低收入者的個人賬戶繳費進行適當補助,從而增強人們的獲得感。
此外,針對社保的歷史負擔,例如退休員工“視作繳費”的待遇,增加了新一代人和企業負擔。白重恩建議,一是用國有資産劃撥或財政來支援社保,主要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二是讓現有的社保體系可以自我迴圈,不需要太多的社會補助;三是部分財政投入支援低收入人群的社保,給個人賬戶提供支援。
“除了社保繳費,其他的費還有很多,雖然加起來量不大,收不了多少錢,但因繁瑣導致徵收成本很高。”白重恩説,一個企業要交上百個費甚至幾百個各種各樣的費,在此方面,仍需進一步精簡清單,該取消的行政收費要進一步取消。
就行業而言,降成本方面要注重上游行業。“如果讓上游市場變得更加健全,充分競爭,有完善的機制來解決過剩産能問題,就會使下游成本穩定。”
補短板:注重從速度增長向高品質發展轉變
“補短板關鍵要考慮是否補的是短板。”白重恩説,對地方政府的考核要考慮是否能促進從高速度增長向高品質發展轉變。因此,通過補短板實現高品質發展,需要地方政府的作用要轉變,引導地方政府的動力也要轉變。
“地方經濟和民生發展的如何,居民和企業的感受是最準確的。”白重恩建議,在地方政府的考核上,要更加強調高效和可持續的公共服務,包括精準扶貧和污染防治;更加強調居民消費和居民可支配收入,重視居民的獲得感。此外,還要加強對地方政府資産和負債的考核。
(責任編輯:李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