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佔總人口17.3%。在中國社會步入老齡化階段後,如何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健康和養老服務,一直是代表委員們常年關注的議題。
“據統計,我國失能、半失能老人(含失智老人)4063萬人,他們最需要醫養結合服務,但目前的醫療服務體系不能接納他們,只有20%的養老機構有醫療服務功能。”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浙江省委會副主委、杭州市委會主委、杭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羅衛紅帶來了關於加強對醫養結合機構支援和監管的建議。
羅衛紅指出,早在2015年,國務院就下發了有關醫養結合的文件進行頂層設計。目前全國各地落實雖取得初步成果,但實踐中仍有不少問題需加以解決。
“目前以醫療為中心的現行醫保支付政策對老年人的醫療健康服務項目未出臺相關支付標準、基層衛生服務機構,養老照料中心從規劃佈局到運作機制存在‘兩張皮’現象等問題都需要更多關注。”羅衛紅説。
羅衛紅從頂層設計、規劃佈局、政策完善、構建基層醫養一體化服務體制機制等方面提出了她的建議。
“基層養老、衛生服務機構最好能從規劃、布點開始,就一體化地來考慮。可按比例測算衛生部門、民政部門應建立的護理床位數。”羅衛紅説,可以通過鼓勵二級以下醫療機構增設醫養結合病床或轉型為醫養結合機構、提高養老機構內設醫療護理科室覆蓋率、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的有機融合、開展簽約服務等方式加快醫療養老機構轉型升級。
除了城市,農村醫養結合落實也需要重視。羅衛紅認為,可考慮借鑒上海等地做法,每次到府服務付給醫護人員一定的費用,對困難老人進行補貼或政府購買服務。對簽約責任醫生按服務數量及品質進行考核,以調動醫護人員的積極性。
就醫養結合所需費用問題,羅衛紅提出,可針對醫養結合服務對象的不同,涉及醫療的費用由醫保承擔;涉及長期照護的,由護理補貼、服務補貼或護理保險資金承擔。
“最好參考發達國家的做法,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老年人如果失能,不能長期住院。子女又都要上班,專門雇人照顧老人的經濟負擔會很重。如果建立長期照護保險制度,老年人失能後由保險公司來賠付,可以減輕家屬負擔。”羅衛紅説。(完)
(責任編輯:張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