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估的中美貿易順差從哪來
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推動商務事業高品質發展”記者會。會上,針對近期中美有所升溫的貿易摩擦,商務部部長鍾山明確表態稱,中國不希望打貿易戰,也不會主動發起貿易戰,但是我們能應對任何挑戰。鍾山直言,中美貿易統計一直存在差異,中美貿易統計工作組提供的數據顯示,過去幾年中美貿易順差被高估20%左右,整體來看,中美貿易不平衡是結構性的,中國在貨物貿易上有順差、美國在服務貿易上有順差。
中美口徑差異
“中美兩國建交接近40年,雙邊經貿關係越來越緊密,近40年間,兩國貿易規模增長232倍,雙向投資累計超過2300億美元,這充分説明兩國經濟互補性很強、合作潛力很大。”鍾山表示,貿易競爭力從根本上説是産業競爭力,中美貿易不平衡,也與美方高技術對華出口管制有關,“有美國研究機構發現,如果美國放寬對華出口管制,對華貿易逆差可減少35%左右;而中美發展階段、産業結構、社會制度不同,兩國在金融、電信、汽車、農産品等領域的市場準入存在差異,雙方也各有訴求”。
此外,在安全審查方面,中美對網路安全、智慧財産權等安全看法存在差異,這也對彼此貿易和投資産生了影響。
實際上,業界關於中美貿易順差統計口徑的爭議已持續了數年。早在2012年,時任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帕斯卡爾·拉米就曾直言,現行貿易統計方法只適合於過去出口産品完全産自同一個國家的時代,而在生産全球化時代,這一統計方法的漏洞直接導致了美中貿易逆差被誇大。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去年中美貿易順差為創紀錄的2758億美元,相較美國商務部統計的3752億美元減少994億美元。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對此曾公開表示,世貿組織、經合發展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專家都普遍認為,從全球價值鏈的角度來分析中美在雙邊貿易中的獲益情況,更能全面客觀地反映實際情況。“根據中國科學院測算,2010-2013年,以貿易增加值核算的中美貿易順差比傳統方式統計的中美貿易順差要低48%-56%。”
結構性不平衡
從服務貿易、貨物貿易兩方面看,中國與美國間的貿易結構並不平衡,而鍾山在發佈會上也再次強調了這一觀點。商務部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指出,中國的加工貿易,大多是日韓等國為降低生産成本和提高競爭力轉移而來的,也就是説,中國目前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很大程度上是從東亞其他國家轉移而來的,這些國家對美國的出口也因此轉移為中國內地對美國的出口。“例如中國自日韓進口商品零部件,加工成成品銷往美國,這筆貨物順差中就包含一部分轉移順差,通俗地説,就是零部件的錢被日韓賺走了,卻算做了中國的出口額”,張建平進一步指出,各國從香港轉口銷往美國的貨物,在美方的統計中也算做中國對美貿易額。
“中美在國際分工中扮演角色不同,美國高端産業發達,而中國則以勞動力密集型産業為主,因而中國向美國出口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産品,自美國進口的多是高附加值産品,按照價值總量計算,中國是吃虧的”,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另一方面,美方還把美資企業在華生産,返銷回美國的這部分産品價值也算做中國出口額,這顯然導致中美貿易順差進一步被誇大。
有觀點認為,不僅貨物貿易順差存在“注水”,美國還刻意忽略了分量越來越重的對華服務貿易出口。例如,許多美國製造業跨國公司同時投資中國貿易、行銷或金融領域,這些企業在為中國提供産品的同時也在提供大量服務,但這部分美國附屬公司在中國提供的服務並未計入中美服務貿易統計。
“世界工廠”的角色之變
除了統計口徑差異的客觀原因,中國製造在多領域快速崛起並佔據相當市場份額,則是主觀層面推高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因素。張建平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中國是美國重要的貨物貿易夥伴,而中國産業門類非常齊全,能夠生産美國需要的各類産品,且具有規模效應和價格優勢,各類中國製造自然受到美國消費者歡迎。
此前較長時間內,美國産品在國際市場佔據絕對優勢,中國産品一直未能站穩腳跟,不過隨著改革開放深化,中國逐漸樹立起“世界工廠”的形象,而由於中國製造暢銷全球,“低端”、“廉價”等刻板印象也如影隨形。不過最近幾年,這種形象正悄然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中國製造在尖端領域一路攻城略地,許多創新成果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更在國際上奪得一席之地。例如,“神威·太湖之光”成為世界首臺運算速度超過每秒10億億次的超級電腦。
在業內看來,正是由於國産手機對蘋果、三星市場份額的擠壓,高鐵、大飛機等對進口産品的替代,國貨愈加受到消費者推崇,出口量增加;而外國産品競爭力減弱,進口量自然也減少,二者疊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
張建平指出,中國致力於推進可持續的中美經貿關係,因而積極自美國進口飛機、汽車、石油等商品。但是有效彌合越拉越大的貿易順差,需要呼籲美國放開對華的高科技産品出口,這部分高附加值的産品如果順利納入中美貿易中,顯然能起到關鍵作用;另外,中國企業也需積極赴美國投資,努力推動中美兩國國際收支趨於平衡。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