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房産稅的問題又來了。
記得一年前的全國兩會,在人大會議首場發佈會上,針對當時熱議的房産稅問題,大會發言人傅瑩明確表示,本屆人大常委會把制定房地産稅法列入了五年立法規劃,“今年沒把房地産稅草案提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安排”。
一年過去,又逢盛會,九三學社一份提案《關於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建議》中,“加快房地産稅立法並適時推進”的説法再度引燃這一話題。加之,中信銀行停止北京地區200萬元以上住房抵押貸款,兩會代表委員名單中26位地産老闆淡出的消息,令市場對2018年房地産政策和市場走向增加了更多的猜測。
不得不説,這裡有兩個問題可能需要厘清:一是中信銀行停止的住房抵押貸款業務,是指借款人以本人名下的房産向銀行抵押,用於個人合法合規用途的人民幣貸款,包括消費、經營及其他合規合法等多種用途,與個人購房貸款業務並不相同,並不意味著繼續購房。銀行嚴格消費貸款的發放應當是金融去杠桿的一部分內容,並不是針對房貸的收縮。
另據媒體後續報道,中信銀行回應時也強調,該項調整不會影響北京市居民及企業的正常購房信貸需求。
二是關於地産界兩會代表委員數量的減少,其實,有關報道雖然標題上説明有26位地産老闆淡出,但是文中也提到,據不完全統計還有6位進入。在當前每天都有海量資訊如萬馬奔騰般從眼前掠過的情況下,只看標題不看內容是多數讀者的通病。因此,忽略“進入”就會放大“淡出”,自然産生地産政策走向生變的猜測。
事實上,這一年多來,從“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到“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金融等領域降杠桿,防範系統性風險的背景下,曾經高歌猛進的房地産市場將逐步淡化投資屬性,回歸其居住屬性,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就目前多地圍繞建立房地産長效機制的探索實踐,也是秉持租購並舉,多渠道供給的原則來著手和推進,官方文件並未見到關於房産稅的相關表述。最接近官方的表達應該是財政部官員去年年底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中提到,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的原則,推進房地産稅立法和實施。顯然,這和一年前傅瑩的説法暗合,房地産稅的安排第一步是從立法上規劃,而肖捷部長文章的原標題是《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並非針對房地産稅。
隨著全國兩會即將召開,房地産稅或再次成為繞不開的話題。
(責任編輯:李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