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1號、C919大型客機、神舟飛船……這些耳熟能詳的“國之重器”,很多重要部件的力學環境實驗,都離不開蘇州蘇試試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振動臺。
蘇試前身是始建於1956年的蘇州試驗儀器總廠。從1962年製造了國內第一台電動振動臺産品以來,蘇試瞄準主業,致力於力學環境試驗設備的研發、生産和銷售,以及全面的環境與可靠性試驗服務的提供,成為業內首家上市公司。
振動臺屬於力學環境試驗設備,主要應用在工業領域,蘇試試驗董事長鐘瓊華解釋,“人生活在環境中,機電産品同樣生活在環境中,環境必定對它們産生影響。比如,研發汽車的過程中,所有零部件必須經過抗震試驗、溫濕度試驗、雨水沙塵試驗等。振動臺是進行抗震試驗的設備。”
時光倒回到1985年,22歲的鐘瓊華從浙江大學畢業來到蘇州試驗儀器總廠。從研製數字化繪圖儀起步,到CP-100衝擊碰撞試驗臺的設計,鐘瓊華逐漸嶄露頭角。上世紀90年代後期,蘇試連續虧損。
1998年,鐘瓊華拿著各方籌措來的180多萬元和80多位員工股東一起,成立股份合作制蘇州試驗儀器總廠,集體下了“海”。當時,蘇試欠銀行和客戶的錢達到700多萬元。
看準了市場對大推力振動臺急需這個“風口”,鐘瓊華花2000元買了一台儀器,組建課題組,經過一年多的努力,開發、推出中國第一台開關式功率放大器。2002年,蘇試推出首臺50KN大推力振動臺,打破國外封鎖,填補了國內空白。
早期,振動臺主要應用在軍品上,是航太航空領域必不可少的設備,但軍工企業需求量有限。蘇試試驗董事會秘書、副總經理陳英介紹,2000年左右,中國的汽車工業、電子通信行業迅速發展,給蘇試帶來了更多機遇。所有的電子産品都涉及這方面的試驗要求,這樣一來,各種試驗振動臺的需求大幅上升,蘇試的民品用戶越來越多,訂單紛至遝來。
此後,蘇試不僅開始全面盈利而且快速發展。隨著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企業不僅需要購買振動臺設備進行內部試驗,還需將産品送到有資質的第三方進行試驗。當時國內企業還沒有提供這方面的服務。
看準市場需求,鐘瓊華開始向著試驗服務的新增長空間出擊,努力實現製造與服務“雙輪驅動”。而這,成為蘇試的一個重要轉捩點。
蘇試廣博環境可靠性實驗室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雅年説,蘇試是同行中最早從製造業向服務延伸轉型的企業。2009年,蘇試建立了第一個試驗服務子公司——“蘇州廣博力學環境實驗室有限公司”。此後,蘇試遍地開花,先後在北京、上海、廣州等12個大中城市建設實驗室,在全國形成連鎖網路,為航空、船舶、核電、通信、電子等領域産品的環境與可靠性試驗解決了大量難題。去年,蘇試的主營業務收入中,試驗服務收入與設備銷售收入各佔約50%,設備的毛利在35%左右,而試驗服務毛利在60%以上,試驗服務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去年蘇試試驗集團年收入高達4.89億元,今年年中報顯示,其營業收入再創新高,達到2.60億元。從一家連續虧損的企業發展成為行業冠軍,蘇試有什麼秘訣?
“首先是堅守主業。從第一台振動臺産品開始,蘇試始終瞄準主業,在細分領域中深耕、拓展。” 陳英説,“堅守”並不是一層不變,蘇試實施“雙輪驅動”戰略,引領市場,這才完成了由純設備製造業向製造服務業的轉型。
技術創新是蘇試騰飛的翅膀。目前蘇試擁有有效專利101件,其中發明39件,主持參與制定32項國標及行標。陳英坦言,“改制前,老蘇試廠是生産主導型企業。改制後,領導對技術非常重視,運用薪酬激勵等措施調動技術人員積極性,蘇試蛻變為技術主導型企業。下一步,蘇試還將進行股權激勵。”
許海燕
【專家點評】 50多年來,蘇試始終瞄準振動臺這一細分領域,堅守主業不放棄,同時在改制後,從生産主導型企業蛻變為技術主導型企業,成就隱形冠軍之路。
振動臺市場範圍狹小,蘇試瞄準風口,實施“試驗設備+試驗服務”雙輪驅動戰略,實現由設備製造業向製造服務業的轉型升級。蘇試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跨界”尋發展,根據客戶需求提供深度服務,從而扭轉製造企業間集中于同質産品價格之間惡性競爭的局面,提高了綜合競爭力,這是值得諸多江蘇企業借鑒的。
朱新華(河海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