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新常態下農地改革將成經濟發展重要推力
- 發佈時間:2016-05-17 09:54: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家發改委16日召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的城鄉要素高效配置交流座談會,11個典型地區和單位介紹了相關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推進城鄉要素均衡配置方面的改革內容和成效,其中絕大部分都與農村土地的確權、轉讓等改革相關。專家認為,在經濟進入新常態,面臨結構性問題的情況下,新時期的農村土地改革措施將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以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是促進供給側改革第一位的要素,是幫助中國經濟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對策。
重慶市巴南區構建了農戶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權的“四權”自願有償退出機制,並明確了退出的原則、機制、條件和步驟。浙江省樂清市以農房抵押轉讓為突破口,探索農村産權制度改革。在不改變集體經濟成員身份的前提下,賦予農民對農房的處置權,並明確了流轉程式和範圍,探索建立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
2015年,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等地33個縣級試點區域關於農村土地改革的實施方案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批復,農村土地改革試點工作正式進入全面啟動階段。改革方案包括推進徵地制度、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提高被徵地農民補償標準、宅基地制度的有償退出機制等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縱觀這些典型的地區和單位,一個突出的共同點就是在不改變我國基本的土地所有制關係的情況下,讓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主體作用得以放大。
深圳市在改革過程中,在發揮好政府的引導和服務作用同時,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決定性作用。一方面通過鼓勵原權利人自行實施、市場主體單獨實施或者二者聯合實施城市更新的方式。另一方面,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城市更新。涉及土地使用權改為經營性用途的可以經法定程式批准後直接與原土地使用權人變更或者重新簽訂出讓合同,有利於調動市場積極性。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各地的實踐和探索可以歸納為三個主要特點,一是圍繞提高城鄉要素配置效率,大膽探索,取得了積極成效;二是注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進行了差別化改革探索;三是注重體制機制創新,堅持問題導向,勇於實踐。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表示,通過這些改革實踐,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通過承包經營權的抵押、擔保、轉讓,實現了農村的土地所有權與物權的分離,土地公有制與市場結合了起來,發揮了市場對土地資源配置的主體作用。
專家表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國當下的重大現實問題,實現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可以極大地釋放改革紅利,支撐中國經濟未來幾十年持續穩定增長。但由於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涉及面廣,影響深遠,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還未能全面展開,因此試點地區的改革實踐將為全面改革的實現帶來突破。
浙江省桐廬縣創新改革,盤活農村閒置用房發展民宿産業,破解了農村發展難題。實現了農民房屋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和利益共用,不僅有效破解了農村“建新不拆舊”等違建現象,降低了管理成本,還增加了村級集體收入。例如,桐廬縣富春江鎮蘆茨村,2015年民俗收入達到4000多萬元,戶均近40萬元。
國開金融公司提出了以市民農莊為抓手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思路。在堅持農村集體土地所有制不動搖和保障農民利益的前提下,順應城市居民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建立市民農莊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吸引市民下鄉投資、消費,可以有效解決農村缺人才、缺資金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