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4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糧咖啡:本土品牌叫板星巴克

  • 發佈時間:2016-05-17 02:30:5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6月2日,位於美國紐約市哈德森街的凱迪拉克咖啡屋將開始向公眾開放。這個面積約為12000平方英尺的咖啡屋坐落在凱迪拉克汽車紐約辦公室的底層,它遠遠超越了另一個大品牌——第一資本,後者已經成功建成自己的咖啡館。凱迪拉克表示過去十八個月公司一直致力於這個數百萬美元的項目。

  如今,咖啡店已經不再是如星巴克那樣的專業經營者經營的領域,許多各領域的“大牌”都紛紛涉足開起了咖啡店,給這一市場平添了無數的“想像空間”。

  中國的咖啡連鎖市場似乎也不甘落後,當Costa咖啡放緩擴張腳步,韓式咖啡頻頻遭遇狀況之際,本土咖啡連鎖品牌卻呈現逆勢增長的態勢。繼華潤旗下太平洋咖啡之後,中糧集團也于近期推出了自己的咖啡連鎖品牌:珂菲·諾(Kofno)。

  ——價格中等——

  走的是明亮清新路線

  中糧旗下首家珂菲·諾咖啡店位於北京CBD萬達廣場的臨街商鋪,門店分上下兩層,走的是明亮清新路線。號稱咖啡經營者“參考消息”的新媒體《咖門》報道稱:這家咖啡店的幕後金主,正是中糧集團旗下專門做茶和咖啡的中茶總公司。作為世界最大的咖啡貿易商之一,擁有諸多匹配資源的中糧咖啡館頗有叫板星巴克的潛質。

  雖然背靠大名鼎鼎的中糧集團,但這家咖啡館開業很低調。網路上,幾乎搜不到關於這家咖啡館開業的任何新聞資訊。還好,熱情的店員總是不會忘記提醒你,這是中糧集團開的咖啡館哦。

  咖啡館價格中等,大杯焦糖瑪奇朵34塊,比星巴克便宜一些。除了普通意式咖啡,店裏還有一個手衝區,出售藍山等精品咖啡。

  中糧算得上世界最大的咖啡貿易商之一,咖啡豆都是從各個地區直採,豆子的新鮮度還是有保證的。點一杯藍山,咖啡師會讓你體驗到從一顆烘好的豆子到杯中物的整個製作過程。

  叫板星巴克的口號令人振奮,但我們都知道,培育了整個中國咖啡市場的星巴克是難以撼動的,中糧旗下的珂菲·諾唯一可對標的企業便是華潤旗下的太平洋咖啡。

  作為國資委直管兩大央企巨頭,中糧與華潤雖然在業務板塊上各有側重,但不乏個別業務上偶有重合:比如商業地産和部分快消品領域。特別是考慮到這樣一個背景:華潤集團和中糧集團曾經擁有共同的董事長——有著“紅色摩根”之稱的寧高寧

  是故,中糧旗下的珂菲·諾與華潤旗下的太平洋可謂一奶同胞。只不過,太平洋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有近500家門店的規模,而珂菲·諾只是襁褓中的嬰兒。

  ——混搭嘗試——

  咖啡+茶飲跨界結合

  與星巴克、Costa、太平洋等經典咖啡連鎖店相比,珂菲·諾呈現兩大特徵。首先從業態層面來看,珂菲·諾在經營咖啡品類的基礎上還加入了傳統的中國茶飲,將咖啡與茶進行了混搭的嘗試。

  “作為中糧旗下的咖啡館,肯定不止是賣咖啡那麼簡單。除了咖啡,它還賣茶飲——不是像Teavana那樣的拼配花果茶,大部分是傳統茶。當然,它還賣一個叫做‘五彩音符’系列的咖啡挂耳包,以及大紅袍、雲南紅茶等傳統茶葉。‘咖啡+茶飲’的業態新潮流,在這裡再一次得到體現。”《咖門》報道稱。

  咖啡+茶的混搭看上去很美,但這種玩法是否能夠被市場所認可,還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單以茶飲店的經營,就星巴克在美國市場上的嘗試來看,前景並不樂觀。

  2012年11月,星巴克以6.2億美元買下了在紐交所上市的茶葉零售商Teavana。接著,2013年10月,星巴克首家“Teavana茶館”落地紐約曼哈頓,並一度開出5家門店。當時,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表示,茶飲市場有900億美元的潛在空間,做茶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並希望把茶吧打造成咖啡館一樣的連鎖生意。然而,僅僅2年多的時間,霍華德就決定關閉5家茶飲店中的4家,並將其合併到咖啡業務裏。

  為什麼星巴克要關閉茶店?為什麼它不將咖啡與茶飲進行混搭嘗試?我們相信星巴克肯定在這方面動過腦子,但它並沒有這麼做,這説明這一條路並非值得推廣的可行之道。在這樣的背景下,珂菲·諾推出咖啡與茶飲的結合,是一種創新,也是一種冒險。

  其次是産品層面。筆者認為,作為中糧集團旗下品牌,珂菲·諾有一種很明顯的産品導向特點,産品優勢被放大,而門店運營有所不足。舉例來説,珂菲·諾這個品牌本身就是中糧自營的一款咖啡品牌。

  筆者從網路上找到這麼一段官方介紹:中糧集團旗下自有咖啡品牌“珂菲·諾”通過十餘年的進口分銷業務積累,在各大世界知名咖啡原産地建立了廣泛的供應渠道,擁有深厚底蘊及原産地優勢,將來自哥倫比亞、巴西、哥斯大黎加、衣索比亞、肯亞等世界各地的優質咖啡帶到中國,經過嚴格的工藝設計加工烘焙出可口美味的咖啡成品,為消費者帶來天然、淳樸、香醇、濃郁的獨特感受。

  由此可見,珂菲·諾是希望借助産品品牌和其在經銷商層面的口碑來“逆向推廣”,最終傳遞到消費端。這一做法與星巴克、Costa、太平洋咖啡等傳統模式截然相反,後者是先有門店、有了終端之後才向上游延伸,打造自己的自有品牌産品。

  “我曾經去過中糧開的咖啡店。總體感覺是門店標識、裝修等顧客體驗與經典咖啡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而咖啡店是一個體驗性極強的業態,門店運營層面的問題不解決,將制約其規模化發展。”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筆者。

  ——風險考驗——

  本土咖啡連鎖搶空白

  中國需要一個能上得了臺面的本土咖啡連鎖品牌嗎?當然需要!

  我們觀察到這樣一個現象,無論是超市、百貨、便利店、服飾連鎖、快餐連鎖,這些從西方發達市場引進而來現代零售業態幾乎每一個細分領域在國內能找到出一個足以PK外資強敵的品牌。比如,超市界的永輝、百貨類的王府井、快餐連鎖品牌真功夫等,基本上在本土市場足以與全球領先的外資品牌一較高下。

  而唯獨在咖啡連鎖領域,這是一塊空白。雖然有華潤旗下的太平洋咖啡經過多年努力,從銷售規模和門店數超越了來自英國的Costa,成為本土市場的“老二”。但它與“一把手”星巴克相比,無論是門店數量、品質、盈利能力、品牌影響力等等還有較大差距。

  因此,從市場空白點而言,中國市場需要一個本土的咖啡連鎖,它能夠代表本土企業對咖啡的理解,能夠滿足本土消費者對咖啡的口味和心理需求。但問題是,中國咖啡店的受眾基本上是星巴克培養起來的,已經熟悉了星巴克等對於咖啡店的定義,這一觀念根深蒂固。

  這使得本土咖啡品牌要麼按照星巴克的路線亦步亦趨,要麼以更加強大的品牌影響力,重新“定義”咖啡館。對於前者而言,註定了只能跟著別人的腳步拼命追趕,對於後者,則意味著更大的投入和風險的考驗。

  不過,就珂菲·諾而言,它的優勢在於有一個有錢的老爹,同時也有一幫可以支援的兄弟,如中糧旗下的大悅城等商業地産,以及美高梅等諸多品牌的酒店,可以提供良好的位置和鋪面;中糧旗下食品體系奶啊、油啊、茶啊、酒啊等原物料,基本上自己家都有配套,更何況,包裝、電商、物流全都現成,可以提供完善的供應鏈系統等。(來源:第三隻眼看零售)

  觀點評説

  無論從資源匹配、物料議價、品牌溢價、品質保證等方面考慮,中糧咖啡館都有叫板星巴克的潛質。然而,不得不説的是,叫板星巴克看上去很美,做起來可能就是另一回事了。

  中糧真要靠旗下的資源優勢開連鎖咖啡館的話,那麼集團之間的協作、配合以及管理方式、工作效率,可能都是問題。最有感觸的應該是太平洋咖啡。雖然門店開的夠多,但市場盈利狀況還是值得商榷。

  值得一提的是,“産業鏈,好産品”一直是中糧重要的戰略。之前,它售賣的終端産品是咖啡豆兒、挂耳包。那麼,這個叫做“珂菲·諾”的、低調的咖啡館,究竟是中糧集團一家單純的品牌形象店,還是會成一支咖啡連鎖新勢力?珂菲·諾這個在襁褓中的嬰兒,未來是否能夠在中國咖啡連鎖市場有一席之地,還有待觀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