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凝聚新共識 A股仍可為

  • 發佈時間:2016-05-16 07:00:10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投資時評

  3月底以來,上證指數一直在2900—3100點之間窄幅波動,但上週一周內,指數便跌破過去一個多月的波動空間。就目前弱勢震蕩的股市而言,A股需要時間來凝聚並達成新的共識。

  新任證監會主席上任,股市被提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尤其是最近政策面出現了一系列微妙變化之後,能夠看到,監管層正在開始著重加強股市的基礎制度建設。

  其實證監會在3月全國“兩會”時宣佈國家隊不減持、戰新板擱置、註冊制緩慢推進,流露出了一定的維穩趨向。但從近期開始,監管層更多立足於制度建設的信號不斷釋放:從深入研究中概股回歸,提示炒殼風險,到跨界並購監管趨緊,這些都是監管層在有意打擊A股市場上投機炒作的氣氛,自內部建立有序的市場環境。而A股加入MSIC指數,從外部引入海外機構,則是意圖建立多元化市場投資者結構。

  就在上週一,人民日報頭版文章《開局首季問大勢》,提出中國經濟運作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文章強調了當前宏觀政策的重點仍然是調結構、供給側改革。有觀點認為,這一權威表態澆滅了部分投資者對經濟過快復蘇的幻想,也打擊了活躍資金的情緒。事實上,當日,與經濟復蘇預期相關的有色、煤炭、鋼鐵等紛紛領跌。統計也顯示,最近市值30億以下的公司跌幅居前。而另一方面,上週末公佈的經濟金融數據,也再次顯示政策不會強刺激。

  但在筆者看來,雖然股市環境的凈化、基礎制度的建設與重塑,以及對經濟走勢的明確,在短期內可能會帶來一些陣痛,但長期來看,勢必會更有利於股市的健康和中國經濟的發展。

  首先,“L”型走勢並不意味著未來經濟增速運作在一條直線上。未來中國經濟從大趨勢上看,進入在合理區間平穩增長階段。這是股市穩定發展的基本保障。

  其次,應對經濟“L”型走勢,管理層既向市場發出可以預期的明確信號,又為經濟穩中求進提供必要的政策環境支撐。

  對於今年的宏觀經濟政策,中央已作明確安排。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9日召開會議強調,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要堅持適度擴大總需求,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堅定不移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近日公佈的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下一步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靈活適度,適時預調微調,增強針對性和有效性,做好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適應的總需求管理。

  宏觀政策基調的明確,也是資本市場健康運作的基本保障。

  最後,經濟“L”型走勢,實際上是形成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定的倒逼壓力。隨著我國堅定不移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加速,落後的産能將不斷出清,優質的經濟資源配置到符合經濟發展趨勢和産業發展方向的領域,實現品質效益的飛躍的新“發動機”。在這過程中,股市穩定發展的基礎將不斷鞏固,新産業、新技術、新商業模式將成為股市吸引投資的持續熱點。

  當然,“L”型走勢還代表經濟短期會有一些波動,金融市場去杠桿、控風險,會造成短期流動性的收緊。因此,應對新環境,凝結新共識,A股尚需時間。

  回顧一下,就在一季度“超預期”的經濟數據披露前後,市場上出現了未來經濟走勢可能會呈現U型,乃至V型的説法。再加上4月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商品期貨行情持續火爆,股市也有相應的上漲。當然,部分投資者對於經濟走勢預期的變化以及由此引發的操作也成為了重要推手。但隨著權威媒體對經濟L型判斷的明確,以及權威經濟學家對經濟走勢的解讀,指望經濟大幅度回升而拉動股市反彈的市場邏輯已難以讓人信服,而這就是近期股市連續快速下跌的關鍵所在。

  那麼,股市理性的走勢應該會是怎樣的呢?首先是不會出現大級別的上漲行情。目前無論是經濟基本面、企業盈利情況、政策環境,還是市場信心、增量資金等諸多因素,均不支援A股出現大級別的上漲行情。其次,既然説是L型,也就是經濟仍會保持一定的增速,但並不是所有的行業都能夠保持這樣的增長,這就意味著行業會出現分化。而增長快的行業,仍會給股市帶來局部的慢牛氛圍。第三,儘管存在結構性行情,但由於投資者對於經濟L型仍需要一個認識與適應的過程,因此接下來證券市場的反應,仍可能顯現出一定的分歧。

  究竟在這個階段,股市會有何種表現,其特徵又會是什麼?是行情低迷,成交不足,還是股票缺乏彈性?這值得投資者冷靜觀察、不斷總結。筆者認為,身處改革陣痛期、股市振蕩築底期,投資者不應試圖以過去的經驗來解讀新的形勢,而是要以變化與發展的視角,看清這種市場表現背後的邏輯,從而適應這種局面,找出應對的辦法。目前來看,投資者理應保持適度的底倉思維,既不盲目樂觀,也不要時不時地悲觀,完全可以等待市場在真正觸底前,適度地把握出現的機構性機會。

  具體而言,短期內,市場持續呈現“地量”,或預示著短期殺跌動能不足的情況下有反抽需求,但空間有限。判斷依據有以下幾點:首先經濟弱復蘇、貨幣政策穩健有慣性;同時9月G20會議前匯率基本穩定,週邊市場環境趨穩;其次銀行、保險等機構有配置需求,但不會推高泡沫。此外,6月MSCI對於納入A股的決議仍然將是近期重要的時間窗口。

  而從行業配置策略來看,震蕩市應降低預期,把握業績為王的核心。具有行業盈利好轉驅動,且轉入消費旺季的食品飲料、飼料養殖、新能源汽車等行業,或是近期不錯的防禦性主題。另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是2016年宏觀政策的主基調,由此展望二季度的窗口期,新興産業、國改改革等供給側主題的配置機會仍然值得期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