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015年度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發佈 中國製造向前邁進步伐減緩

  • 發佈時間:2016-05-12 20:4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12日訊 (記者杜芳)今天中國工程院發佈《2015年度中國製造強國發展指數報告》。報告比較了中國與主要製造業國家2013和2014年製造強國綜合指數變化情況,兩年中國製造強國綜合指數分別為94.02和96.36,兩年分別提高了4.54和2.34,提高幅度均超過其他幾個主要製造業國家。由此表明,中國在製造強國之路繼續在邁進,但提高的步伐有所減緩。

  報告顯示,中國在製造強國之路上前進的同時,其他製造強國也並未停止前進的步伐。除美國繼續保持絕對領先地位外,德國的步伐在加快,並於2014年超過日本上升為第二位,美國和德國2014年指數增長值均超過了中國,南韓繼續保持上升勢頭,英國也有較好的表現。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製造強國戰略研究”項目組組長朱高峰表示,具體分析來看,表現良好的國家都針對製造業發展提出了國家戰略並採取措施,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努力,推進産業發展,而絕非放任自流。

  朱高峰介紹,從中國製造強國分項指數構成看,規模發展指數佔綜合指數的比重,2012-2014年分別為47.97%、49.74%、51.08%,在綜合指數2013和2014年的增長中分別佔比85%和105%,這表明規模發展仍是當前支撐我國製造強國進程的主要因素。相比較規模發展指數而言,品質效益、結構優化以及持續發展三項指數佔比均不高,基本在15%左右,這表明相較美、德、日等製造強國我國仍有巨大提升空間。

  具體而言,2012-2014年,我國製造業規模發展指數在指數增長中仍佔有絕對主導地位,但其增速有所放緩。朱高峰分析,規模發展指數是製造大國的重要基礎,適度增長對於中國成為製造強國有著積極重要的提升效應。當前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規模發展增速也在相應放緩,符合經濟新常態模式。

  報告顯示,對於中國製造而言,需要在幾方面提升:首先,品質效益仍是瓶頸。我國製造業的品質效益指數近兩年有一定增長,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倍數級的差距。美、日、德等發達國家的品質效益指數在綜合指數中的比重佔絕對優勢,是這些國家能夠成為製造強國的主要標誌。中國製造業若要變強則需要從提升品質效益入手,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製造業所面臨的品質效益問題。

  其次,結構優化有待突破。朱高峰説,結構優化指數是各分項指數中唯一呈下降態勢的指數。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要求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促進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提高我國製造強國結構優化指數仍然刻不容緩。

  再次,持續發展能力初現起色。朱高峰表示,持續發展能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潛力的重要標誌,且是一國製造業獲取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推進製造業可持續發展是邁向製造強國的必由之路。中國製造業持續發展指數近兩年增長態勢良好,但仍明顯低於發達國家的同期水準,甚至不及印度、巴西。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在持續發展方面下更大功夫。

  此外,從二級指標來看,製造業全員勞動生産率、高技術産品貿易競爭優勢指數、製造業研發投入強度等指標增長勢頭良好;製造業出口占全球製造業出口總額比重、製造業增加值率、銷售利潤率等指標出現下滑趨勢。發達國家高端製造回流與中低收入國家爭奪中低端製造轉移對我國製造業形成“雙向擠壓”形成嚴峻挑戰;同時,我國製造業産品附加值低,真正擁有核心技術與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産品並不多,多種因素綜合導致如製造業增加值率、製造業勞動生産率等核心指標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

  總之,報告研究顯示,中國製造強國進程正在穩步推進,步入了發展新常態,但轉型還剛開始,任務還很艱巨。在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及産業變革的關鍵時期,應瞄準品質效益、結構優化、持續發展等薄弱環節,轉變生産方式,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製造業數字化、網路化和智慧化發展,提升産品附加值,增強我國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同時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名牌産品。推動傳統産業向中高端邁進,逐步化解過剩産能,促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進一步優化製造業佈局。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積極推行低碳化、迴圈化和集約化,提高製造業資源利用效率,加快製造業綠色改造升級。以創新驅動、智慧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為抓手,加快培育和發展優勢和戰略産業,加強薄弱環節,狠抓傳統産業提升水準,推動製造業的全面發展,為實現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奠定堅實基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