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垃圾分類7年 廚余垃圾分出量不及10%

  • 發佈時間:2016-05-11 16:25:44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以菜葉、剩菜、蛋殼、果皮為主的廚余垃圾,您家裏是怎麼處理的?把它們丟進垃圾桶的時候您有沒有和其他垃圾進行科學的分類?如果廚余垃圾被正確分離,既可以減少異味,也可以實現堆肥等再生利用。然而,自2009年北京開始大規模推廣垃圾分類開始,7年來,設置在街頭和小區的組合垃圾分類箱依然存在著混裝的問題。一位從事垃圾回收工作的業內人士説,從北京居民家中分離出來的廚余垃圾還不到實際産生量的10%。

   家庭垃圾 廚余佔一半

  家住北京市朝陽區農光裏的張女士有個五口之家,家中除了她,還有丈夫、4歲的女兒甜甜以及孩子的姥姥姥爺。早餐,姥姥煮了一鍋麵條,甜甜剩了大約1兩被倒掉;午飯,老兩口做了涼拌黃瓜和芹菜炒肉,芹菜葉子和黃瓜皮大約2兩;晚飯3菜1湯,冬瓜排骨湯、空心菜、辣椒炒肉和番茄炒雞蛋,剔出了5兩骨頭和4兩菜葉菜皮,再加上一些芒果皮、蘋果皮,張女士家産生的廚余垃圾大約1.5斤左右。

  然而這並不是全部的垃圾:姥爺愛抽煙,隨手將整個包裝盒扔進了垃圾袋,張女士剛剛收到的快遞包裝袋,也跟著甜甜剛吃完的香蕉皮一起扔進了垃圾袋……通常在晚飯過後,張女士會將約4斤左右的垃圾全部整合進一個大垃圾袋。通常,哪個垃圾桶有地兒,張女士就把垃圾袋扔進哪個,從不注意是否實現了垃圾分類。

  張女士一家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也在大多數市民的日常生活中發生著。根據測算,一個人平均一天産生1公斤垃圾,按照平均一個家庭2.5個人計算,一個家庭日均産生垃圾2.5公斤,這其中有一半左右是菜葉、剩飯、果皮、蛋殼、茶渣、骨頭等廚余垃圾,而且這些廚余垃圾,都沒有得到有效分離和回收再利用。

  廚余垃圾為何難分離

  原因1

  嫌麻煩

  扔個垃圾還要做“選擇題”

  在很多小區和街頭的垃圾桶站,居民一般能看到3種垃圾桶:綠色廚余、藍色可回收和黑色不可回收。

  昨天中午,氣溫已經逼近30攝氏度,豐台區建欣苑小區內,一位女士提著一袋垃圾走出單元門。3個顏色的桶擺在眼前,這位女士並沒有仔細辨認垃圾桶的回收功能,而是隨便打開一個蓋子,直接扔了進去。“三個擺一塊,我哪兒知道選哪個,扔個垃圾而已,幹嗎搞這麼複雜。”

  對於很多人來説,當面前出現兩種選擇的時候,非此即彼反而很好選擇,但如果出現3個以上的選擇,難度則會陡然上升,反而不知道該選哪個了。垃圾分類也是如此,不知道扔進哪個,也就隨便扔了。

  在朝陽區秀水園小區裏,有好幾個分類垃圾桶站,3個顏色的垃圾桶一組,記者分別翻看了3個顏色的垃圾桶,桶內“魚龍混雜”,玻璃碎片、塑膠瓶、塑膠袋、食品等垃圾應有盡有,完全沒有分類的跡象。

  一會兒,兩位保潔員來到桶旁,他們將廚余垃圾桶裏的垃圾倒出,慢慢分揀,再裝進自己推來的三輪車上的廚余垃圾桶裏。“我們是專門管垃圾分類的,居民扔到桶裏的,我們負責拿出來,再按照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分類,廚余垃圾我們送去垃圾站,其他的垃圾,小區裏有人收。”保潔員説,很少見到居民能正確投放分類垃圾。

  原因2

  分了半天垃圾還是裝進一個車

  在海澱區世紀城附近的一處居民小區內,李先生從家裏拿出了兩個裝滿的垃圾袋,一個裏面是菜葉骨頭等廚余垃圾,一個裝的空牛奶盒、飲料瓶、用剩的環保餐盒等可回收物。李先生將兩個垃圾袋分別投進了樓前的廚余垃圾桶和可回收垃圾桶。不過,他很快發現,自己的努力只是徒勞。

  小區物業人員蹬著垃圾車過來清運垃圾的時候,還是把兩個垃圾桶裏的垃圾全都倒進了一輛垃圾車裏,記者看到,李先生分好的垃圾被混在了一起,統一被運走。

  “別人不分類,我還不是白分了?”“我分了,運走的時候是不是又混一塊了?”記者隨機訪問了幾位市民,都有這樣的疑慮,而且記者在多個小區都見到3種垃圾桶內的垃圾最終被混合倒進了同一輛垃圾車。而在一些環保人士看來,混運對居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打擊很大。

  “混合垃圾”含水量高

  增加處理成本

  “廚余垃圾混了又能怎麼樣?反正跟著其他垃圾一起處理唄。”許多市民可能會對垃圾不分類的做法不以為然。垃圾焚燒廠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垃圾場收回的垃圾中,含水量佔垃圾總量的近40%,這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出自廚余垃圾。按照操作流程,垃圾要首先在儲存池裏停留幾天,待水分基本瀝幹再進入焚燒爐。然而在瀝幹的過程中,天氣炎熱的情況下,廚余垃圾中的有機物會加速腐爛分解,産生臭味,影響周邊環境。除了影響環境,如果含水量高的廚余垃圾太多,還會增加焚燒成本。

  這位工作人員解釋説,垃圾焚燒爐的爐溫要達到800攝氏度以上,如果水分太多,要更賣力地焚燒才能達到這個溫度。另外,如果填埋廚余垃圾,其中的水分也可能對地下水造成污染。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於近些年再生資源價格下跌近三分之二,居民交售廢品的積極性降低,撿拾廢品的也相對減少,回收人員的萎縮,造成一些原本可回收的垃圾進入了垃圾焚燒廠和填埋場。數據顯示,2013年全市進入垃圾焚燒廠和填埋場的垃圾總量為672萬噸,2014年為733萬噸,2015年為790萬噸,平均每年增加60萬噸左右。“60萬噸相當於一個中型垃圾焚燒廠一年的處理能力,這無疑增加了垃圾焚燒廠和填埋場的運轉壓力,因此減少廚余垃圾混入量,減少焚燒垃圾的水分和有機物含量,才能有效緩解這種壓力。”

  垃圾桶三個變兩個

  廚余垃圾減少誤投

  為了推動廚余垃圾的回收,從今年2月份開始,東城區東花市街道做了一個實驗,在3個小區518戶居民中設置了8個垃圾桶站,和傳統的分類垃圾桶不同的是,這裡只有兩種桶,綠桶和黑桶,綠色收集廚余垃圾,黑色收集其他垃圾。“我們首先簡化了對廚余垃圾的定義,就管它叫‘爛’貨。”負責此項實驗的北京天龍天天潔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權説,“我們告訴居民,只要放著會爛會長毛的東西,就是廚余垃圾。”

  在這個實驗中,居民只要將“爛”貨專門放進一個塑膠袋,投放垃圾的時候,把這個塑膠袋裏的廚余垃圾倒進綠桶,再將塑膠袋扔進黑桶,即可完成分類。每天,廚余垃圾監督員會來到桶前拍照、檢查是否誤投、二次分揀,測量廚余垃圾回收量,還會有專業的廚余垃圾轉机站的車輛來回收廚余垃圾。公司還開通了“綠貓”微信公眾號,隨時更新廚余垃圾回收的數據、進展以及問題,讓居民及時得到反饋。

  另外,雖然撤掉了收集可回收物的藍桶,市民可以通過“綠貓”微信公眾賬號,註冊之後,通過app手機軟體實現一鍵呼叫到府回收。

  昨天中午,記者來到位於花市北裏西區6號樓的8號桶站,監督員莊師傅正好前來測量。打開“廚余”綠桶,裏面大多是菜葉果皮,莊師傅用工具簡單翻了翻,發現了一個塑膠袋,麻利地夾起扔進了旁邊的黑桶,“今天誤投的比較少。”然後,他拿著一根標著刻度的鐵棍探進垃圾桶,廚余垃圾的表面剛好沒過第四個格子。“一開始的時候,這桶裏的垃圾連第一個格子都沒到呢。”

  目前實驗已經開展了10周,記者在統計數據中看到,本週累計正確投放廚余垃圾總量668公斤,和第一週545公斤相比,投放量增加了20%。“雖然現在誤投的情況還比較多,但養成分類廚余垃圾的習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劉權説,該實驗將長期進行,並有望在更多小區推廣。記者 葉曉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