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國柱:拼將5000萬為土地治病
- 發佈時間:2016-05-11 15:31:02 來源:湖北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日報訊 記者 彭磊 通訊員 付磊磊
【人物名片】付國柱,天門天海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1962年生於天門市多祥鎮板橋村,當過兵、從過警,經過商,2012年回到農村,在天門麻洋鎮流轉土地1.8萬畝,建設天海龍生態農業科技園,截至去年營利400多萬元。
4月27日一大早,記者隨付國柱來到田間。他彎下腰,從田裏抓起一把褐色泥土,輕輕捏碎,一絲泥腥氣撲面而來。“地不同,土的氣味也不一樣。”
這些看似普通的泥土,在付國柱眼裏,都是珍寶。“去年12月,這1000多畝地已經被認證為有機轉換地。”
將這片普通田轉換為有機田,付國柱用了4年時間,砸下了5000多萬元。
4年幹一件“苕事”
2012年,離開家鄉35年的付國柱回到麻洋鎮,聯合幾位已是老闆的兒時玩伴,流轉土地1.8萬畝建設天海龍生態農業科技園。其中,1.3萬畝土地被用來種地。“這麼大動靜,肯定不得了!”鄉親們紛紛議論。不過,大家很快就有些摸不著頭腦了:這人是不是有點“苕”,竟然和土地較上了勁?
付國柱幹了啥事?他要給位於邱灣村的一塊1346.52畝的土地“治病”。
流轉土地協議簽訂後,付國柱從日本請來生物專家對土地體檢,結果讓人心憂:農藥化肥殘留超標、還有重金屬……土地多久能恢復健康?國外專家心裏也沒底。
有不少人議論:付國柱請“洋專家”是在作秀。
付國柱接下來的舉動讓人更意外:經專家介紹,他與日本一家企業合作,高價引進改良土壤的營養液;雇來數十位工人,將土壤翻出曝曬;開著車在武漢、仙桃、天門等地收購糞便……
給地“治病”,4年時間,付國柱整整砸下了5000萬元。看著每天折騰的付國柱,周邊農民不解:這樣種地如何能賺錢?“不把地治好,種不出真正有機米。”付國柱説,真正意義上的有機農産品,除了不打農藥化肥,土壤、水、種植等一系列環節都需要實現有機。
去年12月8日,這塊土地被國內權威機構認證為有機轉換地。
種好糧需要“態度”
地治好了,付國柱對種出的大米充滿信心,將其命名為“天海龍一號”。
第11屆中國武漢農博會,第15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天海龍一號”登場,一鳴驚人。
市場是最好的檢驗石。畝産近千斤的“天海龍一號”價格一路上揚:3元/斤,7元/斤……最後賣到了16元/斤,高出普通米價格近10倍。
在付國柱3000多平方米倉庫裏,去年收穫的130多萬斤大米只剩下了角落裏的一小堆。
醫好了地,賣出了好價,名氣也大了,是不是該守著好地賺一筆?付國柱告誡“小夥伴”:“咱們別老盯著價格,忘記了我們種糧的態度。”
在他看來,單純追求産量和效益,對耕地進行掠奪式開發,會對土地帶來永久性傷害。
對土地負責,對産品負責,對安全負責,付國柱絲毫不敢大意。種出高價米後,他仍每年雇請工人,從當年收穫的水稻裏選出品質最好的稻子用來育種。
付國柱的田在漢江水灌溉範圍內,但他仍投資6萬元建起4處凈水設施。“種糧和育人一樣道理,只有精心培育,才能種出好米。”
期待更多政策配套
在天海龍生態農業科技園區中心,付國柱用白色三葉草粧點著剛建起的人工湖,湖心島上是成排的美國紅楓。
旅遊業,是付國柱開闢的諸多新事業中的一個。有機農業板塊引領下,休閒農莊、有機酒店、有機超市等一系列有機産業正緊隨其後。
多業並舉,互為支撐,既是投資智慧,也是理想在現實下的無奈選擇。“做有機農業不容易。”付國柱説,現在有機農業發展面臨諸多瓶頸。
首先是缺乏完善的有機産品認證監管機制。他介紹,目前國內有20多家有機認證機構,不同機構在認證過程中對有機標準的執行有寬有嚴。“搞有機的不少,多是玩噱頭,炒作,真正做有機農産品的不多。”付國柱坦言,市場上龍蛇混雜,自己産品成本高,打不起價格戰,只能走直供酒店等高端銷售的路子。
高投入、低收益的矛盾讓付國柱頭疼。他為減少成本想了很多辦法,如就地建生物肥處理廠、發展有機農業休閒觀光等。“我們想再流轉500畝土地。”他指著蔬菜大棚背後的一大片小麥地説,去年開始,自己提出希望與農戶合作生産綠色大米,按每斤2元多的價格收購。“最後農民還是嫌標準太嚴格,不願意。”“有機農業前景大,但投入大,收效慢,希望國家有更多政策配套。”付國柱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