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興校 創新強校
- 發佈時間:2016-05-10 01:35:25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通訊員 陳 穎 劉俞斌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對於高校而言,科技創新更是促進快速發展的不竭動力。近年來,煙臺大學以創新驅動為引擎,堅定不移地走內涵發展、特色發展之路,不斷提高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水準,在支撐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煙臺大學獲得3項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其中《阻燃性汽車內飾革的研發及産業化》項目榮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獲獎層次和數量在省屬高校中名列前茅,進一步提升了學校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大力推進 阻燃性汽車內飾革的研發及産業化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已成為汽車生産大國,由於汽車內飾材料對於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要求苛刻,技術壁壘過高,我國的汽車用皮革幾乎完全依賴進口。
2003年,國務院提出汽車內飾材料國産化目標,煙臺大學王全傑教授帶領“阻燃性汽車內飾革的研發及産業化”科研團隊在“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及山東省科技攻關項目的支援下,經過多年潛心鑽研,理論上推導出皮革阻燃動力學函數,研究和開發了新型阻燃材料,創新了製革工藝,實現了化工材料和汽車皮革的産業化,形成了今天的阻燃性汽車內飾材料技術體系。
阻燃理論創新。王全傑教授帶領他的研發團隊發現了非定溫固相熱降解動力學模型對皮革阻燃的契合性,由此推導出了復鞣、加脂、涂飾三個關鍵工序的阻燃動力學函數,指導了皮革阻燃工藝的研究和阻燃材料的開發,併為今後的相關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檢測技術創新——引入煙密度新標準,描述和表徵皮革的阻燃性能。汽車密閉空間裏發生火災,奪取人類生命的往往不是火焰燃燒,70%是由於火災産生的煙霧導致窒息死亡。王全傑教授提出以煙密度作為衡量皮革阻燃性能的重要指標,填補了該領域的研究空白。
阻燃材料創新。王全傑帶領團隊發明瞭皮革專用阻燃性復鞣劑、阻燃性加脂劑和阻燃性涂飾劑,實現了阻燃和復鞣、阻燃和加脂、阻燃和涂飾的一體化,避免了單純添加阻燃劑給皮革造成的手感發硬、透氣透濕性降低以及阻燃效果不持久等弊病,減少了6%的化工材料用量,節約了生産成本,降低了污染排放。
製造工藝創新——該項目採用陰離子、陽離子和非離子錶面活性劑相結合的完全脫脂技術、無銨鹽脫灰技術、結合性復鞣加脂及高溫水洗技術,提高了化工材料與皮革纖維的結合牢度,將皮革纖維內部的低分子化合物提前釋放出來,杜絕成品革高溫霧化現象,同時降低了廢水中氨氮的排放。
此項目成果以世界上標準最苛刻的德國大眾為參照係進行測試,産品全部達到大眾標準,耐光性、霧化值、阻燃性等六項指標顯著超過了大眾指標,而且還增加了煙密度和幹熱穩定性兩個關鍵指標,産品得到大眾公司高度認可。項目先後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16項,發表學術論文15篇,通過品質技術監督部門授權標準1項。
2008年7月,該項目成果在海寧森德皮革有限公司試生産,2010年大規模生産。經多年的邊生産、邊研究、邊改進的熟化過程,目前各項技術指標達到或超過設計要求,項目研發的成品供應大眾 、馬自達、通用、福特等著名汽車生産廠家,並連續5年獲得出口德國免檢的資格。海寧森德皮革有限公司至2014年底共生産376.48萬張,可裝備200萬輛轎車,總銷售額34.5億元人民幣。近3年在皮革行業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利稅仍達2.2億元,海寧森德皮革也一舉成為國內最大的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汽車革生産企業。
2011年,煙臺傑來澤皮革有限公司採用該技術成果生産出車用工具袋,獲得了德國奧迪汽車的技術品質認證,成為德國奧迪工具袋在中國的唯一供應商,累計出口245萬件,銷售額達290萬歐元。
該項目成果同時在北京藍劍防水材料、山東齊河力厚化工、山東煙臺惠合皮革、廣州恒錦化工、中山博海精細化工、安徽省龍鵬高分子材料、武漢華中科大精細化工、南充華塑建材、四川亭江新材料等14家企業推廣轉化。據王全傑教授介紹,該項目成果同時也適用於其他纖維材料的阻燃工藝,包括棉布、化纖、地毯以及家庭裝飾用的針織布、不織布、人造革、合成革。
2014年,輕工業聯合會組織同行專家對該項目進行評價,指出該項目“整體技術國內領先,阻燃技術國際先進”。石碧、孫晉良、孫寶國三位院士書面推薦,認為該項目的前驅性成果為開發高阻燃性皮革的製革工藝奠定了堅實基礎,其産業化提高了我國汽車配套的國産化程度,提高了皮革附加值,對於我國製革行業轉型升級具有重大意義,同時具有重要的全國性推廣價值。
承繼“北大、清華基因” 建成有特色的高水準大學
32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寂靜的荒灘。而今,山東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煙臺大學已巍然屹立於黃海之濱,並日益成為眾多優秀學子爭相報考的知名高校。
把學校建成高水準大學,是幾代煙大人的夢想和不懈追求。回首煙臺大學的創建歷程,其血脈中有兩樣東西最為獨特:一個是煙威人民的集資創辦,另一個是北大、清華的聯合援建。
改革開放之初,煙威地區人民渴望“辦一所屬於自己的大學”,實現廣大學子在家門口上大學的夢想。1984年1月,煙臺市、山東省開始申請創辦煙臺大學,同年5月5日教育部批准籌建。煙威地區人民熱情高漲,慷慨解囊,集資8000萬用於創辦煙臺大學。學校從1984年7月1日破土動工到1985年開始招生,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這樣的建校速度,在中國高教發展史上,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跡!
説起第二個獨特——北大、清華的聯合援建,煙大人不會忘記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萬里同志。在煙臺大學即將誕生之際,萬里同志提出明確要求:“把煙臺大學建成高水準大學”。時任教育部負責人的張承先同志也多次強調,要“切實把煙大辦成一所具有特色的高水準大學”。於是,教育部將援建高水準大學的重任交給了北大、清華兩所名校,這兩所名校勇挑重擔,把支援煙大納入了長期工作計劃。
北大、清華的一大批專家教授,離開芳草茵茵的未名湖和清華園,來到雜草叢生的黃海灘,白手起家,支援建設。當時,學校領導、系主任大都由兩校的教師擔任,主幹課程也由兩校選派的教授講授。1990年,“北大、清華支援煙臺大學建設委員會”成立,定期研究指導煙臺大學的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及改革發展,為煙臺大學未來的高起點辦學和高水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北大、清華兩校直接援建一所大學,這在中國高教發展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經過30年多年的發展,煙臺大學已成為一所學科門類比較齊全、本科教育基礎紮實、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科研實力不斷增強、服務社會水準顯著提高的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大學設有人文學院、法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等21個學院(部),46個研究院所,57個本科專業,涵蓋文、理、工、法、農、醫、經濟、管理、教育、藝術等10個學科門類,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學生教育和繼續教育等多類型、多層次的辦學格局。
目前,全日制在校本專科生、研究生、留學生共2.8萬餘人,本科生源跨全國31個省(市、區)。另有成人高等教育學生和全日制自考助學班學生近6000人。學校現有1個“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1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涵蓋142個碩士招生專業(領域),具有博士生、碩士生、本專科生招生資格及相應學位授予權。
煙臺大學現有專任教師近1300人,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人員663人,具有博士學位者485人,佔專任教師的40%。學校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泰山學者特聘教授、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援計劃人選、全國優秀教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各類高端人才60余名。
學校擁有7個省級重點學科,擁有國家、省重點實驗室、研究基地、研究中心30余個,擁有1個省級大學科技園。該校注重發展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和友好往來,先後與32個國家和地區的97所院校和學術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
科研興校 從理念到行動不斷強化
煙臺大學黨委書記崔明德認為,學校健康發展需要具備三個要素:一個好規劃,一套好制度,正確的價值觀。他指出,全面實施“人才強校、品質立校、科研興校、學科帶動”四大戰略,是煙臺大學實現高水準大學這一目標的基本途徑和有力抓手,必須繼續堅持,不斷強化。
近年來,煙臺大學始終倡導創新精神,堅持“科研興校”的辦學理念,把科研工作作為學校發展的重中之重,不斷加強對科研工作的領導和管理,注重體制創新和學術創新能力的建設,出臺了《煙臺大學學術道德規範》《煙臺大學科研項目獎勵與經費管理辦法》《煙臺大學智慧財産權管理辦法》《煙臺大學科研創新團隊遴選與管理辦法》《煙臺大學重點建設項目管理辦法》《煙臺大學教研科研業績量化計分辦法》《煙臺大學協同創新中心培育與建設實施辦法》和《煙臺大學科研機構管理辦法》等文件,突出了科研的支撐地位,極大地激發了全校教職工的科研創新積極性和潛力。
打造高標準科研創新平臺——新型製劑與生物技術藥物研究協同創新中心成為首批立項建設的14個省屬高校協同創新中心之一,是煙威地區唯一獲批立項建設的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獲得省資金支援2000萬元。同時,煙臺大學遴選5個校級協同創新中心,為申報國家級、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奠定了堅實基礎。“分子藥理和藥物評價”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獲批立項建設,並於2015年通過教育部專家組驗收。國家民委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基地獲國家民委批准建設,是國家民委在山東省設立的唯一的研究基地,也是國家民委在非民委直屬高校設立的第一家民族問題研究基地。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地方立法研究服務基地落戶煙臺大學,使該校成為全省首批立法研究服務基地院校,對推動學校法學學科平臺建設以及服務地方法制建設等奠定了堅實基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聯合綠葉制藥獲批天然藥物與新製劑綜合大平臺,成為當年國家批復的8個企業類綜合性新藥研發技術大平臺之一,獲科技部專項資金支援6000多萬元。化工製造工程實驗室和應用法學研究中心等7個科研創新平臺列入山東省“十二五”高等學校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工程,獲批數量在省內同類高校名列前茅。煙臺大學獲批山東省智慧財産權優勢培育單位,是省智慧財産權局確定優勢培育的16所大專院校中資助力度最大的高校。
組建科研創新團隊——精神與神經藥理學團隊和學術帶頭人亓佳入選山東省高等學校優勢學科人才團隊培育計劃,首批山東全省只有10個。蘋果良種選育與脫毒苗木工廠化繁育種業人才團隊榮獲首批10個山東省泰山學者種業人才團隊支撐計劃團隊之一。化工新材料過程強化團隊榮獲山東省高校優秀科研創新團隊。
科研成果與獎勵豐碩——近年來,煙臺大學獲省部級以上獎勵60多項,其中,聯合綠葉制藥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榮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2項;出版學術著作200余部,其中,崔明德教授的著作《中國古代和親史》入選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房紹坤教授的著作《公益徵收法研究》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文庫;在《中國社會科學》《新華文摘》等刊物發表或轉載高層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論文60多篇;被SCI、EI等收錄的自然科學學術論文1000多篇,其中,多篇論文入選中國科學技術資訊研究所發佈的年度“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發佈的2016中國各地區最佳大學排行榜中,煙臺大學的兩項科研核心指標“國家社科獎勵”和“最具影響力百篇論文”的排名躋身全國100強大學前列。
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取得顯著成效
煙臺大學以服務社會為己任,連續5年被煙臺市委、市政府授予“煙臺發展突出貢獻單位”。
該校積極開展産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繼與煙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有限公司、煙臺保稅港區、煙台東部高新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國資委)、北航科技園等單位簽訂科技合作協議。2013年,該校與煙臺市農科院合作共建了農學院,開展高起點特色辦學,直接開辦研究生教育,探索出了人才培養和技術開發緊密結合的産學研用一體化的道路,並建設了農業科技研發中心。
煙臺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橫向課題立項數和到位經費數突飛猛進增長。任萬忠教授帶領的碳四分離科研團隊,從事碳四分離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十餘年。截至2015年10月,碳四分離技術已轉讓國內37家石化企業,共計43套裝置,設計碳四處理能力達到828萬噸/年。郭忠教授帶領的海洋石油鑽井平臺樁腿熱壓模具科研團隊,自2006年起承擔了煙臺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洋平臺“M2模具項目”的研製,利用本項目研究成果,每生産一根半弦管,産值約13萬元,相比進口節約資金6萬元,從而使得每建造一座海洋石油鑽井平臺,創造産值將近1億元,節約資金3600萬元,該成果的推廣有力地推動鑽井平臺關鍵技術的國産化進程,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提高了我國海洋石油裝備的國際競爭力。2015年,李又欣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與綠葉制藥合作研發的利培酮長效微球項目取得歷史性突破,成為在美國通過FDA審核的首個真正意義上中國研發的創新藥,填補了我國尚無高端製劑産品進入歐美發達國家的空白。
以科研求發展 靠創新謀局“十三五”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煙臺大學將如何開好局、起好步?
“我們將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緊圍繞提高教育品質這一戰略主題,認清形勢、轉變觀念,立足全局、精心謀劃,凝心聚力、深化改革。”校長房紹坤介紹。
牢固樹立“科研興校”的發展理念。堅持政策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在全校範圍內營造良好的科研學術氛圍;進一步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科研目標責任制和激勵機制,強調目標管理和過程管理,強化業績標準。
構建高水準的科研創新平臺。構建高水準的科研創新平臺,既是學校高水準科研創新能力的重要標誌,也是匯聚科研創新團隊、承擔重大項目、産生高水準成果的重要平臺。煙臺大學將緊緊圍繞學科建設與科研工作需要,積極爭取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工程技術中心等科研基地。
以設立“學科特區”為契機,大力加強科研創新團隊建設。遵循“強化特色,突出重點,帶動整體”的原則,從政策和制度上加以引導,建設一批結構合理、有較好發展潛力和前景的高水準創新團隊,開展具有專業優勢與特色的開創性研究,提升學校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不斷完善科研績效考核激勵機制,加大對標誌性科研成果的培育力度。加強標誌性成果的設計、組織、協調,尤其加強交叉性或互補性成果的整合。加強科研績效考核,制定標誌性科研成果獎勵辦法和激勵機制,激發科研人員爭創標誌性成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重視基礎,強化應用,加強交流與合作,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堅持“穩定基礎,強化應用,推動交叉,發展新興;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局部突破,整體推進”的發展戰略,重視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並進,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開展科學研究,積極爭取政府基礎研究項目及一些較大的服務地方應用項目。採取有力措施,鼓勵教師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參與學術交流。鼓勵教師多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同時鼓勵各學院多爭取在學校舉辦高層次、高級別的學術會議,活躍學術思想,分享資訊資源。鼓勵教師通過共同承擔科研項目等多種形式,加強同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提高科研工作的層次和水準;堅持多學科交叉、産學研用結合,通過與企事業單位的交流與合作,深入推進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高度重視區域和企業主導的應用研究,充分發揮學校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的優勢,加強與行業、地方、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的結合與合作,共同承擔國家和部門的産業化項目,研發出一批對重點産業起支撐作用的科技成果,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