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權威人士”透露中國經濟三大信號
- 發佈時間:2016-05-09 21:4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北京5月9日電(記者 李曉喻)中國經濟當前“脈象”如何?宏觀調控會否重走老路?供給側改革究竟如何推進?
“權威人士”9日在官方媒體《人民日報》再度發聲,傳遞出關於中國經濟的三大信號。這是自去年5月以來“權威人士”第三次在《人民日報》“發聲”談中國經濟,引發各方關注。
——中國經濟呈“L型”走勢
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速為6.7%,固定資産投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等多項重要經濟指標均有顯著反彈。有觀點認為,一度被陰霾籠罩的中國經濟春意漸濃,更有樂觀者預測中國經濟將實現“U”型觸底反轉。
但權威人士認為,很難用“開門紅”、“小陽春”等簡單概念描述中國經濟。當前經濟運作的固有矛盾沒緩解,一些新問題也超出預期,故中國經濟運作“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且這個L型走勢“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
“這個‘把脈’客觀清醒。”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萬喆表示,經濟深度調整不會立竿見影,短期目標即使達成,還需看是否能夠穩固。在此情況下,不能輕言經濟將見底回升。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也認為,當前經濟仍處於新舊動能轉換中,創新的驅動效應、人才紅利釋放、産業結構調整都有一個過程。此外,中國經濟正在向消費和服務拉動轉型,而從世界範圍來看,這類經濟體增速普遍不高。這些都決定了中國經濟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高歌猛進”。
“L型判斷符合實際,也符合規律。”徐洪才表示,此時做出這一判斷“適逢其時”,有利於避免“頭腦發熱”,防止宏觀調控出現不良苗頭。
——沒必要加杠桿硬推經濟增長
本輪經濟企穩與刺激投資直接相關。官方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4.67萬億元人民幣,創單季歷史新高信貸規模。4月製造業和服務業PMI兩大先行指標雙雙下滑,使加大刺激力度呼聲再起。
對此,權威人士明確説“不”。他指出,投資擴張“只能適度,不能過度”。中國經濟“下行不到哪去”,但高杠桿必然帶來高風險,故“不能也沒有必要用加杠桿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
權威人士並表示,在操作上,宏觀調控要避免短期化行為,避免用“大水漫灌”的辦法給經濟打強心針;同時要避免不適度,既不過頭,也防不及。
在徐洪才看來,一季度數據表明中國經濟“已經到了L相對穩定的後半段”,此時尤其需要保持頭腦清醒,著眼于長期可持續發展,培育市場機制,優化經濟結構。“提出不能硬推經濟增長,並不意味著穩增長不重要,而是要在堅持貨幣和財政政策總基調不變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宏觀調控的靈活性,做更富前瞻性、針對性的調控。”
瑞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近期政策寬鬆勢頭或已見頂,房地産政策和貨幣信貸料難進一步放鬆。
——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改革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線”、“輸不起的戰爭”,權威人士對供給側改革的評價,意味著這場改革將“真刀真槍”推進,不會止于口號、流於形式。
他指出,去杠桿要積極穩妥,“要徹底拋棄試圖通過寬鬆貨幣加碼來加快經濟增長、做大分母降杠桿的幻想”。去産能方面,對那些確實無法救的企業,“該關閉的就堅決關閉,該破産的要依法破産,不要動輒搞債轉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組。”
徐洪才認為,這反映出高層對推進供給側改革充滿緊迫感。“如果在這方面猶豫不決,拖泥帶水,不僅會浪費國內資源,還會進一步拉大和發達經濟體的距離。”
權威人士指出,“加減乘除並用”,在去掉無效産能的同時,也要增加有效供給,培育新的發展動力。這意味著中國供給側改革將更注重多管齊下,加強“立新”減少“破舊”帶來的衝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