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解醫患矛盾 需兩頭“減負”

  • 發佈時間:2016-05-09 14:30:45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千名兒童只有0.43位兒科醫生。法晚記者跟蹤採訪了幾位兒科醫生,發現他們處於高壓且強負荷的工作當中,為節約時間,他們出診時往往不敢喝水,基本做什麼都是跑著來,患了咽喉炎只能用紙筆和患者交流。除了安撫充滿焦慮和懷疑的家長,兒科醫生有時還要面對生命的威脅。

  平均每千名兒童只有0.43位兒科醫生,中國兒科醫生的缺口已達到20萬人,這樣的數據意味著怎樣的現實?來到兒童醫院、兒研所、各大醫院的兒科門診我們就會看到,焦慮不安的家長帶著或萎靡或啼哭的孩子排起令人絕望的長隊,而醫生們甚至連上個廁所的時間都沒有,急匆匆跑來跑去,上一天的班下來,醫護人員就像是打了一場仗那樣身心俱疲。

  工作強度大、壓力大,但是付出與回報卻遠遠難成正比。一方面,在以藥補醫的情況下,兒科用藥比成人科要少很多,所以兒科醫生的收入遠低於成人科醫生。另一方面,患兒家長恐怕是各種患者家屬當中最焦慮的一群,他們給醫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甚至有家長威脅醫生:“這個孩子沒了,你們也別想活……”

  這樣的矛盾,雖然在兒童醫院、兒科病房裏顯得更加突出,但也可以説是當下整個醫患問題的一個縮影。

  就在本月5日,廣東再次發生暴力傷醫事件,廣東省人民醫院口腔科主任醫師陳仲偉在家中被一名男子砍成重傷,行兇男子隨後跳樓身亡。7日中午,陳仲偉因傷勢過重辭世,醫院通報稱,砍人者自稱1991年找陳醫生做過口腔手術,現牙齒變色要求賠償。

  儘管這一暴力事件的具體細節還需調查,據報道説兇手的精神很可能有問題,但回顧這些年來發生的數起傷醫事件,醫患之間的緊張與糾結、矛盾與痛苦,卻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通過多種途徑加以緩解。

  可以想像的是,當醫患雙方“相遇”的時候,如果大家能放鬆、舒緩些,就能避免發生尖銳的矛盾衝突——但實際上卻恰恰相反,因為醫療資源,尤其是優質醫療資源短缺,包括兒童醫院在內的諸多大醫院每天都人滿為患,醫生長期處於超負荷的緊張狀態,患者則處於苦苦等候,各個環節都要排隊、都要花錢的焦慮狀態,再加上病痛的折磨,“舒緩”、“放鬆”談何容易?

  兩群緊張焦慮的人遇到一起,糾紛不斷看似偶然卻也實則必然。所以,要緩解醫患矛盾,除了嚴懲醫鬧、讓警務室走進醫院,更需要的或許還是對症下藥,為醫患雙方“減負”,想方設法讓這兩個群體繃緊的弦放鬆一點。

  對於醫生來説,緩解其工作壓力最需要的就是讓醫療資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比如説通過專項補貼、政策傾斜讓兒科醫生數量多一些、讓基層醫生素質好一些。

  如果醫生們有更多的閒暇休息一下,有更多的工夫和患者溝通聊天、普及醫學常識,那麼心態就會更平和,對患者就會更有耐心。當然,以藥養醫、以檢查養醫的情況還要進一步改變,只有醫生的技術價值、勞動價值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他們才能更加心平氣和地投身工作。

  對於患者而言,完善的導醫環節、公平的有序就診環境、保障程度更高的醫療保險十分重要。想像一下,如果患者忍著病痛長途跋涉來到大城市的大醫院,卻先是被號販子狠宰一刀,然後排著長隊把所有檢查都做了,最後卻發現病沒治好錢已花光,那麼他怎能心平氣和地面對醫務人員?

  反之,如果因病返貧的包袱不再如影隨形,患者“兜裏有錢心裏不慌”,醫院也井然有序,可以讓每位早起的患者都能挂上號、看上病,那麼即便排的隊稍長一點,患者的心態也就不至於那麼急躁不安。

  總之,太大的壓力容易令人抓狂、發飆,只有通過多種途徑為醫患雙方都減輕了負擔,這兩個群體面對面的時候才能多一些溝通與理解,少一點對立與紛爭。(本報評論員 龐嵐)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