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9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洛陽:科技托起現代農業

  • 發佈時間:2016-05-07 01:30:3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范亞旭本報記者張培奇

  四月末,行走在豫西洛陽偃師市首陽山鎮的小麥高産示範基地內,千畝高産示範區的小麥已經進入齊穗期,向遠處望去,農民忙著在麥田裏拔草、除雜。風吹過,萬傾麥海,泛著綠油油的波浪,在洛陽這片曾經多次繁育出高産、穩産、優質小麥良種的土地上,如今隨著農業科技成果的不斷轉化,農業再次成為發展的亮點。

  “我們圍繞當地特色主導産業,實施科教興農戰略;依靠農業創新驅動,加強農業科技産業體系建設;通過轉變發展方式,培育和培訓壯大新型職業農民;讓

  現代特色農業産業逐步建立,讓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步入新的發展階段。”洛陽市委常委、農工委書記史秉銳介紹。

  區域站成農技推廣的前沿陣地

  在洛陽,“十年九旱”的氣候特徵、“五山四嶺一分川”的地形地貌和每人平均耕地不足1畝的客觀條件,一直是當地農業發展“軟肋”。如何破解農業發展的瓶頸?洛陽市農業局局長歸寶辰説,解決制約農業發展的出路在科技,科技的應用需要完備的推廣體系來推動。

  自2013年開始,洛陽市按照“服務高標準糧田、服務新型經營主體、服務當地主導産業”和“統一管理體制、統一人員配備、統一推廣責任制、統一規劃設計、統一資訊平臺、統一服務用車”的要求,在全市9縣1區共投資2891萬元,建成標準化基層農技推廣站63個,其中區域站50個,鄉鎮站13個,實現了農技推廣區域全覆蓋。

  在孟津縣送莊鎮十里村京孟種植專

  業合作社內的草莓生態園裏,前來採摘草莓的遊客絡繹不絕。“草莓能長這麼好,還多虧區域站農技員的指導。”合作社負責人呂妙霞説。

  呂妙霞説的區域站是位於送莊鎮梁凹村的送莊農技推廣區域站。2015年1月,送莊區域站投入使用,僅一年多的時間就在周邊發揮出了巨大作用。“我們負責送莊、白鶴兩鎮區域內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示範及推廣培訓;對周邊病蟲害及疫情的監測、預報、防治和處理;對農業機械進行宣傳、推廣、維修等農機服務等。”該站站長趙振欣介紹。

  “為更便捷地為農戶提供農技服務,還推行了‘專家+試驗示範基地+技術指導員+科技示範戶+輻射帶動戶’的農技推廣機制,實行農技員包村聯戶制度,農技員直接進村入戶到田間巡迴指導,定期把農業科技傳遞到科技示範戶手中,農戶也可隨時到區域站找農技員諮詢所遇到的農業問題。”孟津縣農業局副局長張宏烈説。

  孟津縣為民農機合作社同樣受益於送莊區域站發展壯大了起來。“在區域站的指導下,對周邊村的土地進行農機作業服務,區域站根據市場定下了服務價格,農民也願意用合作社的農機進行種、管、收。”合作社理事長陳應濤介紹。老陳本人也流轉了1000多畝土地,種植玉米和小麥。“自己有農機,農技員提供技術指導,種地省事省時省心。”陳應濤説。

  “如今的區域站整合了農業、氣象、農機等部門的資金、資源,合力建設,安裝配備農業氣象、物聯網、電商、農機等設備,向農戶提供種植業技術推廣、植物疫病防控、農産品品質安全監測技術服務、農機監理及技術推廣等全領域、全天候、快捷方便的技術服務。”洛陽市農業局副局長李靖華介紹。

  新型職業農民從地裏種出高效益

  自2012年開始,國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將職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基本形成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把職業農民培養成建設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

  如何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洛陽市不斷對其進行探索。自2012年起,洛陽市通過農民田間學校來推進全市農業結構調整、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和職業農民創業創新。“農民田間學校是以農民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以田間為課堂、以實踐為手段的農民教育培訓模式,這種形式可以讓農民就地就近參加學習,在幹中學、學中乾,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産過程、農時季節緊密結合。”洛陽市農廣校校長馬會麗説。

  “參加田間學校的培訓後,真正成了職業農民,現在不僅提升了農業種養加的生産技能,還有了節本增效、農産品品質安全意識和綠色發展觀念,同時提升了經營管理能力、延長産業鏈條、加強市場行銷、創立品牌和‘網際網路+’等發展理念。”洛陽洋豐果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佔通高興地向記者介紹。2013年起,孟津縣農廣校和洋豐果業合作成立洛陽洋豐果業有限公司農民田間學校,並多次舉辦各類農業技術培訓班,截至目前已經培訓農民1000余人。

  如今,洋豐果業圍繞綠色健康主題,打造生産有機水果。在洋豐果園內,記者見到太陽能殺蟲燈及懸挂著的粘蟲黃板紙。“我們還用熏棚、噴灑沼液等措施殺蟲殺菌,以此實現病蟲害防治,來確保生産出健康、優質的水果。”年近六旬的楊佔通有著超前的經營理念,為順應市場需求種出有機果蔬品,充分利用農技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如今生態園裏已形成一年四季有花有果,所種的草莓每斤最高賣50多元,正在上市的袖珍西瓜也在15元/斤左右,效益十分可觀。”

  宜陽縣韓城鎮的張作帥原本是靠著單一收購紅薯加工生産澱粉過活。後來通過參加農民田間學校的培訓後開始採用新技術改良傳統種植模式、調整生産經營結構。如今,46歲的張作帥已是洛陽金薯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並註冊了“薯門薯路”商標,發展成為集紅薯儲藏、育種、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澱粉深加工企業。“公司自有2000畝紅薯基地,60多名農民職工,還成立了紅薯種植專業合作社,以此來帶動周邊三個鄉鎮1000余戶群眾種紅薯增收致富。”張作帥説。

  洛陽市農業局資訊中心主任王萬超介紹,目前,全市依託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已建成農民田間學校87所,到2016年底要建成100所;已完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8307人,開展農民科技普及型培訓20余萬人次,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民技術員成為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領頭人。

  新品種、新模式推廣重在科技應用

  在國家小麥産業技術體系洛陽綜合試驗站內,多種小麥品種展示其中,一株株麥苗長勢正旺。“今年試驗站承擔的小麥冬春性鑒定試驗品種有207個,小麥抗旱性鑒定試驗品種53個;還有小麥體系基礎研究小麥根系試驗,國家、河南省小麥品種區域試驗共計11組;另外安排小麥新品種洛麥26、洛麥28、洛麥29高産創建各15畝,每畝産量目標700公斤。”洛陽農林科學院院長張燦軍介紹。

  2007年,農業部、財政部啟動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建設,依託洛陽農林科學院建立的洛陽小麥綜合試驗站、洛陽玉米試驗站,成為第一批成立的國家試驗站。經過多年的發展,洛陽農林科學院在旱作節水研究、抗旱小麥育種、玉米育種、牡丹育種栽培、甘薯育種、蔬菜育種等領域業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十一五”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科研綜合能力評估中位列1058家參評機構中第14位,在全國地市級農業科研機構中排第二位。

  “去年選育的洛旱6號小麥品種萬畝示範方,以653.9公斤的成績第三次創我國旱地小麥高産記錄,洛旱6號目前年推廣種植面積約300萬畝,是我國第二大旱地小麥品種。國審洛麥23在2016年農業部公佈的黃淮主導小麥品種中,年推廣面積超過500萬畝。”洛陽農林科學院小麥研究所所長高海濤高興地介紹。

  洛陽市還把作物新品種的引進、示範和推廣作為科技興農工作重點,2015年農業科技貢獻率由2010年的50%提高到62%;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在糧食作物品種上,洛旱、偃麥、周麥和溫麥四大小麥系列成為主導品種,豫麥49、偃展4110、洛旱6號等種植面積佔全市小麥播種面積的80%以上;全市小麥、玉米、水稻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王萬超介紹,洛陽還大力推廣節水、節肥、節藥、迴圈農業技術模式,實現農業科技帶動農戶增産增收、促進環境和諧統一。

  洛陽生生乳業公司是孟津縣平樂鎮的一家集種植、養殖、加工為一體的省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其400多畝奶牛養殖基地記憶體欄奶牛2000多頭,年消化秸稈3萬噸。“僅此一項使周邊1.2萬畝農作物秸稈變廢為寶,為農民增收400萬元。”公司負責人宋經磊説,通過建沼氣發酵工程,年處理糞污4.8萬噸,年産沼氣70多萬立方米,集中供氣300多戶;年産沼液2萬噸,沼渣5000噸,沼液沼渣作為優質有機肥,全部被公司及周邊農業園區、農戶的飼草基地、生態園、果蔬園用作肥料,施肥面積近萬畝。

  洛陽市農業局能源環境保護站站長謝長松介紹,目前全市完善發展迴圈農業示範園區60余個,面積近20萬畝,輻射帶動以“三沼”為紐帶的迴圈農業面積150萬畝;建成100個迴圈農業示範村,示範村農田測土配方施肥率、優質良種覆蓋率、低毒低殘留農業投入品使用率、科技培訓入戶率、物業和公益服務入戶率均達到100%;清潔能源入戶率、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處理利用率達到95%;全市農村居民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使用率達80%以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