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推一體校地農共贏
- 發佈時間:2016-05-06 09:16:47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黃熙春范建行本報記者沈建華李文博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科技大篷車”“雙百工程”,到2012年獲批建立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南京農業大學歷來重視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學校師生的足跡遍及江蘇及周邊地區80多個縣(市)、800多個鄉鎮,每年有4000余人次教師、1萬餘人次學生參與其中,極大地滿足了基層農民的需求。“以服務求支援、以貢獻謀發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成為學校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
2015年8月,南農大承擔了農業部、財政部重大農技推廣服務試點工作,創新“科研試驗基地+區域示範基地+基層推廣服務體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鏈條式農技推廣服務新模式,專家走到農村一線,從事農技推廣,探索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産力之道,讓“頂天”與“立地”間的通道更暢通。
“隨著農村形勢不斷變化,尤其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不斷涌現,農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發生了兩個顯著變化:一是由過去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尋求,二是由單項技術需求轉變為綜合技術方案需求。而這正與農業大學學科齊全、技術掌握全面相吻合。因此,農業部和財政部此時實施的重大農技推廣服務試點工作,可以説是恰逢其時!”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丁艷鋒説。
頂層設計,做好“一對一”
南農大承擔重大農技推廣服務試點工作時,校長周光宏就明確提出:統籌學校各類資源,支援試點工作。學校專門成立了以校黨委書記左惟為組長,分管副校長丁艷鋒為副組長,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辦公室(新農辦)、科研院、計財處、人事處等職能部門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項目負責人、新農辦主任陳巍説:“只有做好頂層設計,才能促進學校內部溝通和協調,整合學校內部科技和人力資源,這樣項目實施需要哪方面的資源,就能很好地進行組織。”
接地氣的專家陣容強大,為項目開展注入了“強心針”“推動劑”。稻麥、果蔬産業既是此次江蘇省項目實施的主導産業,也是學校的優勢學科,為此,學校選定了農學院博導姜東教授和國家梨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張紹鈴教授分別擔任兩個産業技術負責人,並組織業務水準高、實踐經驗多、工作責任心強的教師參與試點工作,形成“1個基地1位專家聯繫員、1個示範點1位對接專家”的工作格局。目前,稻麥産業共有21位教師、果蔬産業共有28位教師參與到試點工作中來,其中,高級職稱27人,中級職稱22人,另外,學校還從地方推廣部門外聘了20位推廣教授參與推廣服務工作。學校量化了工作指標和目標要求,將服務區域、服務對象、服務內容等,具體落實到對接專家。
學校明確了重大農技推廣服務試點工作崗位專家職能職責,“為了保證項目品質,我們與産業首席、基地對接專家和外聘推廣教授簽訂了責任書與月度計劃書。”陳巍介紹。
項目中,學校選擇白馬教學科研基地作為試點工作的科研試驗基地,進行技術整合與展示;而區域示範基地承擔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此關鍵環節,首席專家選擇團隊技術骨幹作為示範基地技術負責人,所在縣市農業部門選定一名示範基地協調負責人,校方與地方兩位負責人分工合作,共同負責銜接下轄重點鄉鎮的基層農技服務站點,推動鄉鎮農技服務站點農技推廣人員隊伍建設,確保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在每個對接服務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落地、生根。
常熟現代農業産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王志豐對這種相互配合、為農民示範指導的模式很認可:“以前我們也會請專家來授課,但基本上授課結束專家就會離開,自從把我們選定為示範基地以來,南農大副教授錢春桃每月有20多天在我們這裡,給我們作技術指導與服務,跟我們聯繫非常緊密。”
“雙線共推”:線上做服務,線下建聯盟
“最初我們開展農業生産,都是一種封閉的、各自為政的狀態,相互間的交流很少,現在南農大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常州市金壇區鄧慕農機合作社理事長鄧國強説。
他指的是南農大開發的“南農易農”APP,能通過南農大專家指導,“讓農事操作更容易”。其功能包括為用戶量身定制當前最佳農事操作的“當前農事”、為用戶提供最新國內外農業科技知識的“農業科技”、實時給用戶講課指導的“易農微課”、用戶可以直接發送文字語音給專家的“易農互動”等模組。除此之外,“南農易農”APP還包含農業要聞、農業政策、市場資訊等模組,把學校豐富的農技推廣數據、教育培訓資源、農業科技成果等資訊,通過手機APP平臺,推送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以前幹農活、防治病蟲害只能靠經驗,現在可以靠專家、靠科學技術。”今年58歲的韓洪明是金壇區莊陽農機合作社的理事長,剛參加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就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機,了解最新的農業資訊。現在,韓洪明的農機合作社承包了190畝小麥水稻的農技服務、1500畝的代農插秧服務,“啥時候,該做什麼防治,用什麼藥效果明顯,這個APP裏都有。”
光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沒有新型農業服務模式,農業的改革發展很難取得突破。為了配合“南農易農”APP的應用推廣,通過與地方政府及農業推廣部門合作,南農大推進共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盟。
2015年12月,“金壇稻麥産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盟”成立。金壇示範基地以各鄉鎮農技推廣骨幹為主體,落實20名專家加入雲平臺專家庫,以種植規模1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糧食生産專業合作社為主體,落實215戶農戶加入雲平臺農戶庫。
韓洪明也加入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盟。“不光有新品種,還有新技術、新服務,讓我們享受了很大的實惠。現在,我的小麥長勢非常好,照目前看,産量肯定會提高,也肯定會增收,我心裏特別高興。”他説。
南農大牽頭,把地方政府有關部門認定的相關産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組織起來,交流推廣技術、學習培訓,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盟建設,並逐漸擴大聯盟範圍、規模,抱團發展。南農大已先後在金壇、句容、常熟、興化、宿城、東海等地推動成立起聯盟,並與相對應示範點對接相關事宜,目前已對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800多戶。
為加強“南農易農”APP的實用性,南農大本著“內容為王”“機制為帥”的原則,校內外專家做到及時、實時推送,同時,通過完善“南農易農”APP運作方案,建立起資訊供給保障機制。“目前,我們結合重大農技推廣服務試點工作開展的這種新的推廣模式,已經得到了地方廣大種植大戶的歡迎和好評,待進一步做大、時機成熟時,我們還將嘗試APP市場化的運作模式。”丁艷鋒説。
田間做試點,農民得實惠
在興化示範基地,一架感測器矗立在田間,“以前查看小麥、水稻等作物的生長,大部分是農技人員憑經驗,一天只能看一兩塊田,不但效率低,還會錯過最佳的‘診療期’。”南農大教授田永超正在觀察田裏小麥的長勢。借助自主研發的作物生長監測診斷系統、生長檢測診斷儀、農田感知與智慧管理平臺等軟硬體産品,以作物長勢分佈圖、肥水處方圖、産量品質分佈圖等為主要應用形式,南農大為農戶繪製出簡便實用的作物生長“營養圖”。
“像今天這種形式的技術推廣服務活動,我已經參加過很多次了,聽專家的講課和培訓,對我們農民來説是一件大好事。南農大的老師到我們農場踏田診斷,面對面地指導,為我們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站在一片油綠、茁壯的麥田前,剛參加完南農大組織的現場培訓活動的釣魚鎮原農技站站長李德劍胸有成竹地説,“今年我的小麥雖然播種晚,但在專家教授的指導下,長勢很好,産量一定高,品質也不會差。”
在興化農業技術推廣中心,50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代表圍在各類物化産品前,排隊領取物化補貼。家庭農場主趙紅全領到一箱小麥增産抗倒營養劑,難掩激動,“我家種著600畝的小麥,自從去年11月份加入聯盟以來,今天是第三次來領物化補貼了。這些都是很好的農藥肥料,是南農大專家推薦的,我們都信得過。”趙紅全告訴記者。
“除了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整合示範,我們還會在示範基地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免費發放一定的物化補貼,包括新型有機肥、基質、種子、農藥和科普資料等,8個月來發放物化補貼價值共計460多萬元。”陳巍説。
在宿遷市守旭蔬菜專業合作社的大棚裏,合作社社員楊曉麗説:“以前種的黃瓜效益非常不好,現在種了南農大推廣的‘南水2號’,産量高、口感好,果蔬販們都搶著要,還都要跟我提前預約。”
“南水2號”是南農大園藝學院最新培育的水果型黃瓜品種,全雌型,植株長勢旺盛,單性結實能力強,肉質脆嫩,商品性佳,抗病性好,耐低溫弱光能力強,豐産穩定性好,特別適合長江中下游地區春季大棚早熟栽培。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