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十二五”農業科技重大舉措

  • 發佈時間:2016-05-04 02:32:0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

  “十二五”期間,我國大力貫徹實施《農業技術推廣法》,加大“一個銜接、兩個覆蓋”政策落實力度,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建設取得新的成效,770個基層農技推廣示範縣建設基本實現全覆蓋。

  機構隊伍進一步健全。目前全國有農技推廣機構7.9萬個,其中縣鄉7.6萬個;實有農技人員58萬人,87%的農技人員具有中專及以上學歷;農技推廣“特崗計劃”穩步推進,2014年全國招聘特崗農技人員1.1萬名。

  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三分之二的鄉級農技推廣機構以縣為主管理,實現了管人與管事的統一;“專家+農技人員+科技示範戶”的工作機制和“包村聯戶”的服務模式在全國普遍推行。

  投入保障進一步增強。全國94%的農技推廣機構已納入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中央每年投入農技推廣補助經費26億元,各地近年也投入約100億元支援農技推廣工作,中央投入58億元建設經費,支援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加強條件建設。

  服務水準進一步提高。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年推廣新品種27.8萬個次、新技術18.1萬個次,開展技術培訓58萬次,培訓3.5億人次。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建設

  “十二五”以來,農業部重點實驗室成為《全國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規劃(2012~2016年)》的首批建設重點,3年投入中央財政經費13.8億元,先後啟動了28個學科群的條件能力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創新了一批基礎前沿成果。例如,黃三文研究團隊領銜國際黃瓜基因組研究,對115個黃瓜品係進行了深度重測序,並構建了包含360多萬個位點的全基因組遺傳變異圖譜,《科學》雜誌以封面長篇論文形式發表了黃瓜苦味生物合成與調控的研究成果,揭示了黃瓜變苦的基因之路。獸用藥物與獸醫生物技術學科群,陳化蘭團隊系統深入研究了禽流感病毒進化、跨種感染及致病力分子機制,為科學認知禽流感病毒做出了貢獻,為禽流感的防控提供了科學依據。

  攻克了一批産業共性關鍵技術。例如,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學科群,陳萬權團隊針對小麥條繡病高空遠距離傳播、毀滅性強、防控難度大等突出問題開展研究,構建了菌源基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實現了有病無災和病害持久控制,每年挽回小麥損失20億公斤以上。

  凝聚和培養了一批傑出科技人才。“十二五”期間,15人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4個創新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項目支援,26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支援,124人入選國家農業科研傑出人才。

  農業科技支撐行動

  “十二五”期間,農業部圍繞主要糧食作物開展科技支撐行動,增強糧食供給保障能力。2012年,農業部啟動實施超級稻“雙增一百”,計劃在全國示範推廣超級稻1.2億畝,實現畝增産100斤、節本增效100元的目標,達到增産、增效、增收的協調統一。同年,啟動實施玉米“雙增二百”科技行動,以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等四省區為重點區域,以玉米增産和節本增效協調促進為目標,強化優良品種、栽培技術和工程機械三大支撐,爭取到“十二五”末,在東北地區近2億畝玉米種植面積中,實現1億畝玉米平均畝增産200斤以上,畝節本增效200元以上的目標。

  截至2015年,超級稻示範推廣面積1.32億畝,平均畝産583.5公斤,實現了畝增100斤、增收100元的目標。東北近1億畝玉米實現了增産增效目標,並在個別地區實現每畝1200公斤以上高産。

  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

  2014年12月22日,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在北京成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是國家級、省級和地市級三級農(牧)業、農墾科學院共同參與的全國科技創新協作平臺,是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力量。

  創新聯盟的宗旨是通過重大科技任務牽引、優勢科研資源集聚、科學運作機制保障等手段,集聚全國農業科研優勢資源和力量,構建統一高效的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機制,促進原始創新、協同創新、管理創新和成果轉化創新,實現創新驅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目標。

  創新聯盟重點任務:加強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夯實農業學科發展基礎;加強農業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突破制約發展的技術瓶頸;加強農業學科前沿與基礎研究,搶佔戰略制高點;加強不同生態區重大科技工程技術研發,促進區域農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

  2015年7月7日,“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正式啟動運作。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是在優化整合現有農業科技成果産權交易平台資源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級農業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綜合服務機構。

  服務中心主要圍繞國家關於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需求,按照從成果徵集到交易,到跟蹤服務,再到孵化研究的全産業價值鏈服務體系進行成果轉移服務,重點開展農業科技成果的徵集確認、評價評估、宣傳推介、轉讓交易、眾創服務等工作。據統計,2015年實現交易64項,金額6091萬元。

  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

  2007年,農業部、財政部選擇水稻、玉米等10個産業開展技術體系建設試點,之後,又根據農業産業發展需求和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以農産品為單元,以産業鏈為主線,以綜合實驗站為基點,全面啟動建設了糧油、經濟作物、畜牧、水産四個産業共50個主要農産品的産業技術體系,涉及112個主要農産品。“十二五”期間,産業技術體系在有效整合農業科技資源、凝聚農業科研隊伍、促進科技與産業緊密結合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有利支撐引領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

  體系共設50個産業技術研發中心、233個功能研究室,聘用了50位首席科學家,1050位崗位科學家,1137位綜合試驗站站長,建設了5677個試驗基地、13178個示範基地。

  體系建立了穩定支援機制,按照首席科學家基本研發費30萬元/年,崗位專家基本研發費70萬元/年,綜合試驗站站長基本研發費50萬元/年,“十二五”期間每年度中央財政支援體系專項資金131850萬元。

  體系針對國家和産業需要,共研發提供900多個新品種、350多項新技術新工藝、110多個新産品新裝備。“十二五”期間,由體系參與研發和推廣的品種進入農業部主推品種佔所涉領域近一半,參與研發和推廣的品種與技術獲得國家三大科技獎佔所涉領域的67%。

  實施“一控兩減三基本”

  “十二五”期間,農業部提出“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一控”,要控制農業用水的總量,要劃定總量的紅線和利用系數率的紅線。“兩減”,主要是把化肥、農藥的施用總量減下來。“三基本”,就是針對畜禽污染處理問題、地膜回收問題、秸稈焚燒的問題採取有關措施,通過資源化利用的辦法從根本解決好這個問題。

  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農業部加強農村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出臺措施。

  一是全力推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完善面源污染監測網路,提高監測能力,基本掌握污染狀況及動態變化。在11個省開展可降解地膜試驗推廣。

  二是加快農産品産地重金屬污染防控。全面啟動産地環境動態監測。繼續在湖南長株潭地區實施污染修復和種植結構調整試點。

  三是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對400個農業野生植物物種資源開展調查。推進外來入侵物種摸底調查、監測預警和滅除行動,建設天敵繁育基地試點。

  四是推進農村可再生能源利用。安排中央投資20億元,支援規模化大型沼氣工程和規模化生物天然氣試點工程建設。開展秸稈綜合利用調研和籌資制度研究,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啟動秸稈全量化試點。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