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為增強農業競爭力提供科技支撐

  • 發佈時間:2016-05-04 02:31:5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吳佩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農業發展外部環境正發生深刻變化,農業發展自身也出現重大變化。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透支、生産結構失衡、生産成本提升,農業生産規模、組織方式、勞動力結構以及耕地利用方式等都出現新變化,對農業科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對更加高效、綠色、節本、智慧的農業技術提出了新需求。農業現代化建設已經到了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新階段,必須更加依靠科技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促進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升。

  在過去的五年中,農業科技在推進我國現代農業建設、保障糧食生産安全和農産品有效供給、農民收入實現“十二連快”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主要農作物特別是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63%,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糧食畝産提高到359公斤,品種對提高單産的貢獻率達到43%,科技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決定力量。可以説,我國農業科技的成就舉世矚目。

  一方面,我國的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實現跨越發展,國際整體實力不斷提升。“十二五”期間,我國在農作物遺傳發育與抗性機理、動物免疫調控、重要種質資源收集評價、土壤品質演替規律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礎理論和方法,同時以轉基因為代表的農業生物技術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出現新型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轉植酸酶玉米等一批原創性重大成果,初步形成了“自主基因、自主技術和自主品種”的發展格局。與此同時,數字農業、精準作業、智慧裝備製造等方面也取得了積極的進步,農業基礎科研水準有的甚至已經開始領跑國際同行,像超級稻、禽流感疫苗等重大技術開發處於世界領先水準,農業科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大。

  另一方面,開發與應用研究取得長足進步,農業科技的産業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我國在種業科技上培育了一大批農業重大新品種,支撐我國玉米、水稻、小麥三大穀物單産分別比2010年提高了48斤、34斤、66斤。在農産品上,我國選育了京紅京粉蛋雞、大恒肉雞、華農溫氏一號豬配套係等一批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畜禽牧草新品種,畜禽品種良種化、國産化比重逐年提升,奶牛良種覆蓋率達到60%左右;農業機械化技術不斷創新,不僅實現小麥機械化問題基本解決,水稻種植和玉米收穫的機械化也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馬鈴薯收穫機械化水準得到穩步提升,大宗經濟作物生産機械化更是取得突破性進展;在農業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研究上整合創新了一批高産高效技術;在農業災害防控上,則創新重大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研發了一批防治技術和農藥製劑、動物疫苗,有力地保障了現代農業産業的穩定發展。

  回顧“十二五”,我國的農業科學技術事業蓬勃發展;展望“十三五”,我國農業科技面臨新形勢和新挑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蓄勢待發,技術進步對提高土地産出率、勞動生産率和資源利用率的驅動作用更加直接、清晰,正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以基因組學等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尤其是生物育種技術快速發展,帶動農業産業新的綠色革命;大數據雲計算和網際網路技術,催生智慧農業和智慧裝備産業異軍突起;農業可持續發展日益成為全球共識和焦點;食品安全問題備受關注,農産品營養品質技術迅猛發展,引領天然、營養和健康的食品消費趨勢;合成生物技術等領域可能産生顛覆性技術……這一切必將根本改變農業生産、生活和産業組織形式,帶動農業産業格局重大調整和革命性突破。

  未來,我國的農業科技還將立足國情農情、把握國際趨勢,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為首要任務,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産率為主要目標,以增産增效並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産生態協調為基本要求,強化統籌協調和頂層設計,著力優化科技資源佈局、拓展科技創新領域、壯大農業科技力量、完善農業科技管理,不斷完善適應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農業發展要求的科學技術體系,加快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協同創新水準和轉化應用速度,強化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給,為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提供強有的科技支撐,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奠定更加堅實的科技基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不斷開創農業科技發展的新局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