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單憑加車位難解停車難(憂事優解·解析)

  • 發佈時間:2016-05-03 07:06: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  李  剛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廣州市越秀區東風廣場小區的業主們很鬱悶。這個小區的停車費,要由2.5元/小時調整到4元/小時。“停車費上調,能緩解停車難嘛?”這是小區業主最普遍的反詰。

  業主老吳説,只要一挪車,回來肯定沒有車位。他平時把車停在車位,打車或公交上下班。週末才敢開車,帶一家老小去郊外走走。這臺車對他們家來説,多數時候是累贅。

  停車位為什麼這麼少

  廣州目前汽車保有量約190萬台,但停車位僅僅66萬個。廣州市交委解釋説,66萬個車位是指經營性車位,包括小區、商場、寫字樓配建車位和專門的停車場車位。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單位、企業大院內部停車位和沒有納入監管的郊區路邊停車位,不在計數範圍內。

  但廣州的“車多位少”現象,還是存在的。尤其是越秀、荔灣等老城區,停車難問題日益凸顯。

  早期建設的居民小區車位規劃與建設不足,是造成現在停車難的最主要原因。東風廣場目前入住居民約2000戶。當年建設之初,小區是按每6戶配建1個車位規劃的,這在上世紀末還算是一個能讓人接受的數字。但到了今天,該小區居民幾乎家家都有車,有些甚至有2台以上。小區規劃的車位,顯然已不能滿足需求。

  而天河區體育東橫街南雅苑住著上千戶居民,但停車位不夠200個。這裡還有個問題,就是外部車輛也經常停進來,這讓小區業主非常不滿。業主黃先生説,小區經常沒地方停車,想把車扔掉的心都有。

  廣州市交委表示,針對停車難問題,廣州市10多年來已兩次調整停車泊位的配建指標。目前廣州市執行的標準,是按每100平方米的建築面積配建1.2—1.8個停車位。此外,規劃部門在城市更新改造過程工作中,還要求增建、改建或擴建的建築物按照現行規劃指標配套或者增建停車泊位。

  向地下要車位可行嗎

  今年春節前後,廣州地鐵集團、廣州城投集團、廣州港集團、廣州金控集團的停車場專項債券,獲國家發改委核準,發行規模合計175億元,將在“十三五”期間為廣州新增60萬個停車位。但建在哪,仍是一個大問題。能建的偏遠地區和郊區,沒有那麼大的停車需求;有停車需求的中心地段,卻沒有建設用地。

  廣州市發改委表示,未來停車場的建設方向包括居住區、大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軌道交通週邊站點、醫院、學校、旅遊景區等特殊地區,而對於沒有空間的城市中心,只有向地下發展。

  不過廣州市交委表示,增建地下停車場,需要擁有土地使用權人(開發商或全體業主)按規定支付土地出讓金,加上工程成本、地下增建技術難度等,均是使用權人增建地下停車場必須考慮的因素。目前,還鮮有市中心居民小區實施增建地下停車場的案例。

  在廣州,立體停車庫漸漸開始出現。天河城區域廣州百貨地下車庫,已經全部採用立體停車庫,原來可停3輛車的位置,現在可停8輛。廣州市交委介紹説,目前廣州市已辦理機械立體停車設備登記的使用單位有106個,包含50個經營性停車場,在冊登記的停車設備共有5945台(套)。

  廣州市交委表示,目前利用現有停車庫內部加設機械式停車設備的,廣州市可以免於單獨申領規劃許可,由産權單位在符合安全等條件下自行加裝設備。但是,戶外的機械立體停車樓(架)在廣州及大部分城市,均被定義為建築物(或構築物),需要實施規劃許可的報建管理,再納入特種設備監管。也就是説,現有地下停車場立體停車設備改建,尚可推進;戶外機械立體停車樓(架)申報,難度則要大許多。

  機械立體停車樓(架)雖然具有充分利用城市邊角空地、建築物退縮位等空間資源的優勢特點,但由於受到現行規劃技術條件的限制,比如必須考慮與周邊建築的採光、噪音、綠化景觀等,而且停車樓(架)的建設涉及物權,並非所有人受惠,特別是居住小區業主意見往往難以統一,投資方難以提出符合技術要求、平衡各方利益的規劃設計方案,同時由於設備購置和養護成本高,綜合考慮到價格管控下的投資回報率低,很少有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機械立體停車設施。

  天河城區域廣州百貨地下車庫的保安抱怨説,增加了立體車庫之後,忙壞了他們:每一台車入庫,都要在他們的精確指揮下小心翼翼倒入狹窄的停車位,顧客取車也要他們從遠處趕來幫助取車。即使他們的停車費只是周邊商場的一半,顧客因為擔心擦碰,也不愛停。

  “網際網路+停車”可解幾分難

  家住錦城花園的徐璐最近下載了廣州交通“行訊通”手機應用軟體(APP)。晚上回家沒有車位時,她通過APP車位搜索功能,發現一路之隔的東寶大廈尚有車位,且廣州寫字樓目前實行夜間優惠停車。

  廣州市花城廣場地下停車庫管理人員介紹説,電腦系統會將該車庫的車位情況傳遞到廣州市智慧交通數據中心,引導市民尋找車位。廣州市交委表示,廣州計劃將正在運營的2000多個停車場納入智慧化改造與管理範疇。此外,廣州市鼓勵各類停車場經營者在自有區域主動設置三級誘導屏,提升車位的利用率和週轉率。

  廣州市交委還有一層顧慮和考量:如果單純增加停車位的供給,而不對車輛的“增量”和“存量”進行合理引導的話,城市中心區的交通擁堵只會加重。對此,廣州市堅持“公交優先”,逐步推進週邊公共換乘停車建設。中心城區實施了差別化停車配建供給政策,減少擁堵區域的交通吸引,並同時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網路,來引導居民合理選擇出行方式。

  《 人民日報 》( 2016年05月03日13 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