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縣:“黨建+”工作模式引領精準扶貧
- 發佈時間:2016-04-29 04:32:03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楊浩
山東省莘縣26個“雙聯共建”工作組紮根一線,4331名縣鄉黨員幹部與8645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一包兩年,群眾不脫貧,幹部不脫鉤......這是莘縣以“黨建+”工作模式引領精準扶貧的一個縮影。“圍繞夯實基礎、優化服務、創新機制,我們積極探索‘黨建+’工作模式,把黨的建設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出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和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實現了精準扶貧與基層黨建‘雙推進’。”莘縣縣委書記、縣長張國洲深有體會。
住的下幫的上“第一書記”打開貧困鎖
“流轉土地446畝,出口蔬菜種植加工基地的洋蔥、套種辣椒長勢良好,與香港三農控股集團簽訂了訂單,預計畝均增收8000元以上……”4月6日,在莘縣基層黨建暨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深化年工作會上,莘縣古城鎮徐樓村第一書記丁濤的發言底氣十足。
丁濤的底氣來源於真抓實幹,初到省定“十三五”精準扶貧村徐樓村的丁濤2個多月就完成了前期調研、尋找項目、發動群眾、土地流轉等工作,按照“出口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標準化”的種植模式,建設了出口蔬菜種植基地,與香港三農公司簽訂了合同,蔬菜由香港三農公司統一購種、指導、銷售,收購時按市場最高價格收購,並實行最低保護價,村民收入將實現了成倍增長。
“真刀真槍的幹、實實在在的幫”是莘縣26名第一書記的真實寫照。自2015年5月入村幫扶後,吃住在村,他們一手抓黨建,一手抓脫貧,幫助貧困村強班子、理路子、解難題、辦實事、促發展、惠民生、推進基層組織轉化升級和脫貧致富,發揮了基層黨組織“排頭兵”作用,架起與村民的連心橋。
優秀獎不力懲築牢脫貧攻堅堡壘
大王寨鎮河涯村由於歷史矛盾較多、兩委班子軟弱渙散、戰鬥力不強導致長期發展滯後,2008年每人平均收入只有2000余元。
該村黨支部書記李妹書上任後,找準“病根”,一心撲在帶領村民致富上,搞土地流轉、申請貸款、建蔬菜大棚、做技術推廣等,一件件實事讓群眾看在眼裏、落實在行動,兩委班子和村民擰成一股繩。目前,全村有冬暖式大棚近700座,每人平均年純收入1.6萬元,是2008年的9倍。
李妹書的成功,應驗了一句話“給錢給物,不如給個好支部”。支部有力量,才能把脫貧攻堅的重任扛在肩上。在扶貧開發中,莘縣以建強能打硬仗善打勝仗的戰鬥隊伍為抓手,實施“創業先鋒”工程,抓隊伍、強班子,提振作風,增強基層兩委班子的戰鬥力和領導力,做到崗位在村、重在服務、責在連心,築牢了脫貧攻堅堡壘。
同時,實施村居黨組織書記和農業專業合作社帶頭人“雙向培養”,不斷提升村居黨組織書記的致富帶富能力。每年評選出100名優秀村居黨組書記進行表彰,選拔20名村居黨組織書記享受副科級幹部工資標準。對軟渙散基層黨組織的調整形成常態化,做到每年村黨支部書記、“兩委”成員調整不少於3%。
理路子建産業“強村富民”是根本
莘縣河店鎮楊爐村黨支部創辦了洋樓農業合作社,建設了260畝的農業示範基地,經營了一家農資實體店,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5萬元。
“村集體有了錢,服務群眾底氣就足了,對那些無勞動能力的村民也能幫著他們脫貧了。”該村支部書記曹書臣説。
河店鎮瓜菜種植面積較大,利用這一産業優勢,由村黨組織牽頭創辦領辦合作社,發展“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對種苗、化肥、農産品等統購統銷,壯大集體經濟。全鎮集體經濟收入3萬元以上的村莊達到24個,有效地提升了村級集體經濟實力,較好的解決了村黨組織“無錢辦事”的難題。
服務群眾,脫貧致富是需要“真金白銀”的。“錢”從哪來?莘縣進行了深入探索,鼓勵村居黨組織採取土地流轉、加強集體土地清理、創辦領辦合作社等多種方式,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並制定“産業興村”規劃,開展強村帶弱村、富村幫窮村活動,同步推進群眾脫貧致富和村集體收入增加。
對集體經濟空殼村,莘縣實行縣級領導幹部聯繫、縣直單位幫包,幫助強班子、理路子、上項目、建産業,村集體經濟收入達不到3萬元不撤回。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