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金油專家為何長時間成為公眾明星 誰給董金獅打開了方便之門
- 發佈時間:2016-04-28 14:34:00 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可以想見,“董金獅式”的萬金油專家,並不會就此銷聲匿跡。在不同的公共領域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著董金獅藉以生存的土壤。
那麼,萬金油專家長時間成為公眾明星的癥結在何處?又該如何遏制下一個“董金獅”的出現?人見人怕的“白色污染”,又該如何真正解決?
帶著這些問題,北京晚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塑膠食具聯合辦公室主任、原國務院全國包裝改進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沛生。
“脫離實際的政策,
造成五六十億的直接經濟損失”
北京晚報:董金獅為何能在如此長時間內營造“專家”的形象,並借此漁利?
李沛生:董金獅之所以能夠敲詐企業錢財屢屢成功,炫耀自己,發表這麼多言論長達十多年。第一個原因,就是一些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工作人員的不作為,不敢擔當,和當前金錢至上的社會風氣,給董金獅的敲詐團夥打開了方便之門。十多年來的政策缺口,也間接支援了董金獅的敲詐活動。
我們要問,為什麼一個符合科學技術發展的綠色包裝産品,會被説成落後産品呢?十幾年來,負責制定政策的工作人員,沒有認真調研,制定了脫離實際的政策,造成五六十億的直接經濟損失,這還不包括間接經濟損失。為什麼我們塑膠界、包裝界中,那麼多教授、專家多方呼籲,卻上訴無門?
第二個,社會各界也存在科學素質低、科普工作沒有到位的問題。董金獅的一些説法,是明顯不符合科學事實的,但無論是政府還是公眾,都沒有對其説法作出質疑,這也給了他機會。
北京晚報:您認為目前是否存在出現第二個“董金獅”的土壤?
李沛生:董金獅的生存土壤,應該説正在慢慢消失。首先我們説,政府要有錯必究,要敢於承認錯誤。之前的政策發現了錯誤,我們就應該實事求是,按照科學的原理來把它糾正過來。我們也可以看到,相關政策已經有了改進。這種作風是應該提倡的,應該給他們點讚。
與此同時,“董金獅們”藉以牟利的組織——山寨協會、社團也在逐漸被清理。前一段民政部的有關負責人就説過,山寨協會、社團的存在發展,其實都是在打政策擦邊球,山寨社團為什麼一直層出不窮,除了利益誘惑外,政府部門相關的查處力度還不夠大,這也就是説,有關部門已經發現了問題,也提出了解決方案。
所以我覺得在這些問題上,政府有關部門應該説已經有了認識和解決方案,再出現有沒有可能?有可能,但是會大大減少。
“禁而不止,
是因為塑膠食具符合市場規律”
北京晚報:您曾提到,發泡塑膠食具的問題與政府管理不善和公眾使用習慣有關。
李沛生:一次性餐盒在當年,確實存在污染環境的問題。由於我們環保意識比較差,隨便亂扔亂丟,再加上有關部門管理不善,沒有做好回收工作,造成了白色污染。但我們要明確,這是産品的問題,還是管理的問題?
問題出現了,關鍵是後邊的應對政策,可惜實際的處理方式比較差,沒有真正從根本上解決。
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回收利用。舉個例子,以前我們的鐵路兩旁,白色餐盒、垃圾堆成山,後來為什麼沒了?因為我們的火車變成空調車、高鐵,窗戶關住了,産生的垃圾,工作人員拿個袋子裝走回收了,問題就沒有了。
北京晚報:在董金獅案件中,他所訛詐的企業中,也確實存在違規的問題,如何在這些方面有所改進?
李沛生:6號令發佈以來,一次性聚苯乙烯發泡塑膠食具的生産禁而不止是存在的。根據我們2005年的調查材料,當年一次性快食具用量是在120億隻,這其中有86億是聚苯乙烯發泡餐盒。我們要考慮它為何會禁而不止,是因為它不管是生産成本、使用性能都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符合市場規律。
反觀6號令發佈後,發泡塑膠食具的一些替代品,反而逐漸退出市場,可見並沒有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這個行業當然存在一些問題,但董金獅的舉報並非是為了監督,而是利用政策上的空當、歪曲事實去牟利,打著“維護國家産業政策”、“保衛食品安全”之名,行敲詐企業錢財之實。甚至他私下制定一些“行規”,再反過來讓企業按照他的要求去生産,這顯然是有問題的。
客觀上説,由於過去十幾年中,發泡塑膠食具常年處於“非法生産”的狀態下。企業無暇顧及改進品質,研發新産品,因此生産技術還停留在十幾年前的水準上,與其他國家如日本、歐洲相關企業已有一定差距。
未來我們應該儘快做四件事,第一件事情,要把這個産業的政策落到實處,抓産品生産許可證;第二個,要儘快制定行業標準;第三個,就是根據國家標準加緊行業整頓,讓這個行業煥然一新,做到有人管;第四,要組建行業協會,能夠自我教育、自律。
“應將一次性發泡食具
列入國家強制回收産品目錄”
北京晚報:您提到解決發泡塑膠食具的白色污染問題,要靠回收利用。應該怎麼做好回收工作?
李沛生:發泡塑膠食具回收後實際用途很多,如製作再生塑膠産品、燃料棒等等。每年我國都有大量的塑膠回收再製品出口到歐美國家。但因為我們現在不重視回收工作,許多回收再生産的企業沒有原料可用,還要去國際上買廢舊餐盒。
在過去的經驗裏,我認為上海的“三分錢工程”值得借鑒。所謂“三分錢工程”,其原則就是源於“誰污染、誰付費”的理念。要求餐盒的生産企業,每生産一個餐盒,就上交有關部門三分錢的費用。這三分錢中,一分五用來支付給回收餐盒的人,也就是撿餐盒收廢品的人;五厘錢用於回收資源的運輸;五厘錢用於建立回收處理廠;再有五厘錢成立了四個管理中心。這樣做餐盒的回收利用形成一個網路,回收的人有利可圖,就會有動力去收集廢舊餐盒。
但當年的“三分錢工程”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外省市的餐盒,也賣到了上海。那就出現一個問題,企業上繳的三分錢,無法覆蓋回收餐盒的成本,導致這個政策最終失效。因此這類政策一定要全國一盤棋,所有省市一同執行,才能起到效果。
此外,我們希望政府有關部門應將包括一次性發泡食具在內的一次性餐飲具列入國家強制回收産品目錄。有了相關政策的支撐,政府部門跟市場作用要配合起來,就能解決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問題。
北京晚報:由於十幾年來政策的反覆與管理問題,塑膠餐盒行業是否存在著問題?老百姓最關心的還是餐盒的安全問題。
李沛生:從安全形度來講,發泡塑膠食具是國際公認的無毒無害産品。社會上流傳的一些對於發泡塑膠食具的誤解,恰恰是因為董金獅等人刻意誤導公眾的結果。
例如泡沫塑膠食具的生産和使用會釋放二英的傳言,實際上二英的産生需要多重條件,如含苯環物質和含氯、溴物質同時存在,金屬催化劑的參與,2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等。塑膠泡沫食具的生産和使用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董金獅用打火機點燃飯盒産生黑煙,這也並不是二英。
再比如聚苯乙烯餐盒是否會釋放苯乙烯單體的問題,這也是沒有科學根據的。我國相關生産標準,也對産品殘留的單體含量有嚴格的限制,這個標準與國外發達國家相同甚至更為嚴格。
當然任何産品都有其特性,也有弱點。聚苯乙烯發泡塑膠食具的弱勢在於在高溫下容易軟化,因此不能使用微波爐加熱,如果是聚丙烯的餐盒就可以。消費者應該根據不同産品的特性來使用它,就不會産生安全問題。這也需要進一步的科普工作,讓公眾去了解。
本報記者 吳楠
製圖 宋溪
一次性發泡
聚苯乙烯食具
政策變化史
1986年
我國從日本引進第一條PSP生産線
1998年
由於快餐業興起、城市務工人員增多, PSP食具發展迅速,全國産量已超過50億隻
1999年
由於“白色污染”等問題,原國家經貿委發佈了“6號令”,明確提出於2000年底前在全國範圍內淘汰一次性發泡塑膠食具的目標
2005年
國家發改委發佈“40號文”,再次將一次性發泡塑膠食具列入“淘汰類”産品,禁止生産、銷售和使用
2011年
國家發改委在産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新聞通氣會上,確認一次性發泡塑膠食具為無毒無害、可回收再利用的産品,符合資源節約的方向
2013年2月
國家發改委頒布“21號令”,正式將一次性發泡塑膠食具從淘汰類中刪除
2013年7月
國家質檢總局、國家工商總局、國家食藥監局聯合發佈2013年347號文《關於切實執行一次性發泡塑膠食具監管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