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好生態才能種出好蔬菜

  • 發佈時間:2016-04-28 03:31:2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于洪光馮克李純文/圖

  上世紀80年代初,山東省壽光市率先試驗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種植技術,使蔬菜深冬生産成為現實,推動了一場遍及全國的“綠色革命”。30多年來,壽光大棚蔬菜種植面積發展到了84萬畝,而連年高負荷的大棚生産造成了土壤酸化板結、蔬菜秸稈量大難以處理、地膜殘留污染等産地環境問題。

  為此,壽光下大力氣建設“沃土工程”、推行蔬菜秸稈資源化利用、推廣生物可降解地膜,構建起肥沃、安全的蔬菜産地環境,進一步提高設施農業標準化生産水準,保障“菜籃子”的安全。

  “沃土工程”恢復大棚土壤生態

  蔬菜大棚生産長期的大水大肥造成了土壤酸化板結、鹽漬化,有機質含量降低、活性微生物減少,種出的“瓜沒瓜味、果沒果味”。“更嚴重的是,土壤的失衡導致病蟲害也不斷增多,再加上大棚裏溫度高、濕度大、不透風,病蟲害治理難度更大,農藥越打越多,而根結線蟲簡直‘無藥可救’。”壽光市植保站站長鞏玉升説。

  為此,壽光市從2014年開始,設立專項資金,連續七年,重點實施“設施蔬菜沃土工程”“根結線蟲病防治工程”“綠色植保工程”,大力推廣微生物有機肥土壤改良技術、專業防治根結線蟲的高效低毒農藥及綠色植保控害技術。力爭到2020年,設施蔬菜土壤有機質提高到1.8%以上,設施蔬菜根結線蟲控制面積達到80%以上,目前完成改良面積4.6萬畝。

  記者來到洛城街道東斟灌村科技示範戶李保先家的彩椒大棚裏,綠油油的秧上挂滿了紅艷艷、黃澄澄的彩椒,長勢甚是喜人。“土好了,菜長得就好,病蟲害也會減少。”李保先認為“沃土工程”是關鍵。他用的是政府推廣的複合微生物菌肥和生物有機肥,含有足量的微生物和有機質,具有抗病防治線蟲等作用。同時由於增加土壤有益菌數量,還能夠促進根系發育和對養分的吸收,蔬菜長得“壯”抵抗病害能力就強。現在大棚的土壤鬆軟多了,也能見到蚯蚓了。

  “當然了,只施生物有機肥彩椒産量上不去,化肥還得用。”李保先説,不過我已經改變了以前化肥衝施的習慣,改用水溶肥進行滴灌。種大棚10個月需要施化肥20次,以前衝施1畝地需要700公斤,現在滴灌1畝地只用100公斤,減了6/7,可省了不少化肥錢。但是一個大棚要用兩噸生物有機肥,1噸要848元,每噸政府補貼300元。雖然這樣算下來肥料投入成本比以前還要稍高一點,但土壤不酸化板結了,彩椒産量高,打的農藥也少了,總體肯定是更划算的。我這一棚彩椒已經賣了14萬元,還有兩茬,今年估計收入能達到20萬元。

  “沃土工程”恢復了大棚土壤生態,李保先到整地悶棚時就輕鬆多了,不像以前那樣搞土壤熏蒸,費時費力。現在只需要在8月份把大棚密封起來,産生的高溫可將空氣和地表病蟲害殺滅,而土壤深處的根結線蟲用上政府推薦的高效低毒農藥就可以殺死,再也不用擔心了。

  蔬菜秸稈回收變廢為寶清潔鄉村

  壽光市作為我國最大的蔬菜産地,2015年産蔬菜達到450萬噸,與此同時也産生了106萬噸的蔬菜秸稈。每年七八月份,到了大棚蔬菜拔園的高峰期。蔬菜秸稈在路邊被隨意丟棄、焚燒現象時有發生,這不僅污染環境、破壞土壤肥力,還存在交通安全隱患,影響農村環境衛生。“俺們知道秸稈焚燒烏煙瘴氣、堆在路邊又臭氣熏天,但是秸稈量太大,沒法子處理。”紀臺鎮曹官莊村村民李凡傑説。

  在今年的壽光市農村工作會議專門強調將蔬菜秸稈回收處理作為優化農村環境的重要工作來抓。目前通過政策扶持,已建起了8個大棚垃圾處理項目,探索推廣了蔬菜秸稈固化、秸稈有機肥、秸稈沼氣等蔬菜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建立“農戶垃圾分類、企業收集運輸、多種模式並存、資源迴圈利用”的體系,每年可處理蔬菜秸稈50萬噸。預計到2016年底,壽光農業固廢物無害化處理率達到60%以上。

  紀臺鎮王辛村試點實施的秸稈高溫碳化項目,主要是利用先進的高溫碳化技術將蔬菜秸稈轉化為木炭,整個生産過程中無廢水、廢氣、廢渣排放,日處理大棚蔬菜秸稈垃圾1000噸左右。大部分經初加工粉碎後作為生物燃料供給發電廠,少部分經過進一步粉碎、烘乾、高溫炭化後,製成木炭,初步測算去年總加工量為2萬噸。

  洛城鎮董家營子試點實施秸稈有機肥處理技術,建設有溫室蔬菜秸稈破碎系統、好氧發酵堆肥菌劑(EM菌)生産系統、蔬菜秸稈有機肥發酵系統、有機肥篩分包裝車間等生産設施。生産基地利用蔬菜秸稈生産有機肥料,年處理量6萬噸,年産優質生物有機肥2萬噸,是國家蔬菜清潔生産示範項目。

  洛城街道浮橋村試點實施大型秸稈沼氣處理技術,通過處理該村蔬菜秸稈和附近養殖場的畜禽糞便産生的沼氣供浮橋村農戶作為生活用氣燃用,工程運作産生的沼渣可作為有機肥料,沼液可灌溉農田,實現了生態的迴圈利用,預計年處理畜禽糞便3000噸,蔬菜廢棄物7000噸,年産沼氣約233.36萬m,年産沼液肥7993.5噸,年産沼渣肥657噸。

  可降解地膜告別田間白色污染

  近些年,壽光的菜農們會在大棚裏的地面鋪一層黑色地膜,減少地面返光,以抑制雜草生長。“雖然這樣會讓地面溫度稍低,卻減少人工和農藥,所以用的人越來越多。”李保先説。但是菜農在拔園整地是不可能清理得很乾淨,殘留地膜越來越多肯定是會破壞土壤的。

  今年,壽光在全市12個鎮(街道)的主要種植設施蔬菜的村莊、蔬菜合作社及蔬菜種植園區推廣氧化生物雙降解生態地膜,計劃推廣面積33333畝,每畝農膜使用量2.5公斤,輻射帶動使用面積達到項目實施區域面積的85%以上。目前項目已經推廣23333畝,使用效果良好,預計于4月中下旬完成推廣工作。

  同時,壽光也在北部地區推廣氧化生物雙降解生態地膜,那裏農民多以種棉花為生,以覆膜播種,地膜每年用量都很大。“這些地膜秋收後用耙地機清理出去,但有不少都碎在地裏,撿不出來。清理出來的只能堆在地頭燒掉。”營裏鎮央子村文書張效無奈地説,不過去年村裏開始試點推廣可降解地膜,政府補貼一半後11.75元/斤,與常規地膜價錢差不多,韌度也差不多,到10月份開始老化降解成為腐殖質、水和二氧化碳,農民相當認可。

  其實,在非蔬菜種植的大田地區推廣可降解地膜不僅僅是保護耕地品質,也是為壽光蔬菜産業進一步發展的戰略考量。“壽光蔬菜産業升級時首要任務是全力推進‘兩改’,即舊棚改新棚、大田改大棚,進一步擴大蔬菜大棚種植面積。因為‘一畝菜20畝糧’,初步估算壽光還有11萬畝耕地適宜種植蔬菜。如果全部建成大棚,每畝至少增收2萬元,每年全市農民將直接增收20多億元。”壽光市委書記朱蘭璽認為,推廣可降解地膜保住肥田沃土,為蔬菜産業留下發展空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