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小麥赤霉病用藥稀缺新藥開發迫在眉睫

  • 發佈時間:2016-04-28 03:31:3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鄭敏

  隨著氣溫日漸回升,我國各省區的小麥也陸續進入抽穗揚花期。這一時期是小麥籽粒形成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防治小麥赤霉病最為關鍵的時機。近日,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發佈了2016年小麥赤霉病發生趨勢預報,報告中用“田間帶菌率高”“品種抗性差”以及“降雨天氣多”三個關鍵詞預測2016年我國小麥赤霉病將偏重發生。

  小麥赤霉病是小麥穗期“三病三蟲”中較為嚴重的病害之一。該病在全球範圍內普遍發生,也一直是我國淮河以南及長江中下游麥區發生最為嚴重的病害之一。小麥赤霉病的可怕之處,不僅在於它能夠造成小麥嚴重減産,甚至絕收,更重要的是它危害小麥後,可産生多種真菌毒素,尤其是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DON),影響人畜健康,惡化籽粒品質,降低種用價值。我國規定小麥赤霉病病粒不得超過4%,麥粒中DON含量超過1mg/kg不能食用。

  目前,我國在小麥赤霉病的防治上積極採取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結合抗病品種,關鍵時期進行藥劑保護的綜合防治策略。近些年,隨著國內耕作制度的變更,稻麥、玉麥連年連作,以及免耕、空白田和秸稈還田面積的逐步擴大,這些均為田間菌源的生存和積累提供了有利條件,也使得小麥赤霉病的發生幾率逐年增加。當前,防治小麥赤霉病最經濟有效及最根本的措施是選用抗病品種。近幾十年來,國內育種工作者在選育和推廣抗病品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選育出了揚麥、寧麥、鎮麥等一批較為抗病的品種,但總體而言其抗病性和豐産性還不夠理想。

  雖説小麥赤霉病號稱小麥的“癌症”,可防可控而不可治。但在當前品種抗病性普遍較差的情況下,藥劑防治依然是減輕赤霉病發生程度的關鍵。據了解,目前我國登記用於防治小麥赤霉病的製劑産品共計211個,涉及活性成分21種,其中,又以多菌靈、甲基硫菌靈、三唑酮和福美雙這四種成分的單劑及復配製劑最多,佔全部登記數量的

  86.26%。

  産品依然集中在苯並咪唑類及三唑類,尤以多菌靈的登記數量最多。作為我國防治小麥赤霉病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化學藥劑,多菌靈對小麥赤霉病的控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自上世紀70年代始,多菌靈在小麥赤霉病防治應用上已有40多年的歷史,長時間單一或重復使用多菌靈,已導致赤霉病菌對其産生了抗藥性。抗性産生的現實,讓本就稀缺的小麥赤霉病防治藥劑變得更加捉襟見肘。

  因此,尋求和開發新型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迫在眉睫。目前,市面上較為流行和通用的選擇是戊唑醇與咪鮮胺的混劑以及氰烯菌酯的相關混劑産品。與防治其他病害的藥劑相比,專門用於防治小麥赤霉病的農藥依舊顯得不足。

  跨國公司有沒有好的産品呢?在我國已登記的211個農藥産品中,只有安道麥一家跨國公司登記了咪鮮胺與戊唑醇的混劑,而以先正達為首的Top6公司卻集體隱身,未登記任何一款專門防治小麥赤霉病的品種。

  值得注意的是,在正處於田試階段的282個産品中,我們發現了跨國公司的身影,主要有拜耳的430g/L戊唑醇懸浮劑和18.2%戊唑醇+9.1%肟菌酯懸浮劑,巴斯夫的12.5%吡唑醚菌酯+4.7%氟環唑懸浮劑,以及先正達的200克/升氟唑菌酰羥胺懸浮劑。

  因此,從整體來看,防治小麥赤霉病的農藥開始逐漸增多,但品種相對較少,效果仍需檢驗。農藥企業應加快開發防治小麥赤霉病的新型藥劑,以滿足實際生産需求。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