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做夢也想不到 能住這麼好的房子”

  • 發佈時間:2016-04-26 00:51:2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廣西都安易地扶貧搬遷戶藍天相剛剛建成的房子裏,大家圍坐在炭火旁。當記者問他對政府有什麼期望時,藍天相憨厚地笑著説道:“説實話,沒有什麼期望了,我做夢也沒有想到能住到這麼好的房子裏。”

  記者在位於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的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調研時了解到,從2003年起,這個縣就緊密結合城鎮化建設,依託農民進城創業園、工業園區項目,探索以移民生活來源靠二、三産業為主的“無土安置”模式,既實現了移民的穩定就業,又讓移民享受到了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

  都安瑤族自治縣是廣西脫貧任務最重的縣之一,號稱“石山王國”,貧困人口散落在千山萬弄之中,每人平均耕地不足0.7畝,一方水土養育不了一方人。

  日前記者來到都安紅渡扶貧生態移民新城,只見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400套安置房已經完成主體建設,一排排兩層樓房整齊劃一,道路等基礎設施正在緊張施工中。

  藍天相的新家是兩層樓房,共134平方米,造價在10萬元左右,宅基地不要錢,政府還補助了3.6萬元。藍天相説,他過去的家在澄江鎮德雅村弄貫屯,由於自然條件太差,他在外地打工認識的妻子長期不願回家,於是他和妻子以及6歲的兒子在縣城邊打工邊租房子住,老母親一人住在山弄的舊房子裏,“等新房子裝修好了,我就把老人接出來。”

  記者了解到,紅渡扶貧生態移民新城佔地面積6000畝,計劃分7期實施,安置2.3萬戶9.4萬人,其中扶貧移民安置1.04萬戶4.37萬人,目前一期工程已經完成82個屯400戶的搬遷。都安縣委書記陳繼勇介紹,全縣貧困人口13.67萬人,精準識別後,約5.5萬人需要易地搬遷。“目前全縣7021個自然屯中,有2268個屯不通路,不通路率達到32%,對很多貧困戶來説搬出大山是脫貧的唯一齣路。”陳繼勇説。

  都安縣山多地少,“有土安置”需要大量生産用地,很難找到大片荒地,這倒逼縣裏探索更加適合石漠化山區的“無土安置”模式,就是把貧困戶搬遷到産業上。

  紅渡扶貧生態移民新城就位於都安縣臨港工業園區附近。都安縣內河航運資源豐富,屬於珠江上游的紅水河從縣城周邊穿過。從2013年起,縣裏大力發展臨港工業園區,引進了魚峰西江水泥、都安紅渡港口、龍頸電站、碳酸鈣等多個項目入駐工業園區,陸續為移民提供了大量工作崗位。

  “扶貧問題關鍵要靠發展來解決,都安縣的做法是將工業的發展、服務業的發展與扶貧工作結合起來,二、三産業提供就業崗位,易地扶貧搬遷提供勞動力。扶貧生態移民新城建成後,將與都安縣城連成一體,屆時城區人口達30萬人,解決近5萬人脫貧問題。”陳繼勇説。

  陳繼勇説,都安縣早在2003年縣裏就開始探索“無土安置”,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003年,都安縣借助國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試點機遇,在縣城周邊建立農民進城創業園,並從珠三角地區引進了電子廠、玩具廠、工藝品廠等屬於産業轉移的勞動密集型項目,提供就業崗位5000多個,陸續搬進來的貧困戶早已經從“農民”變成了“居民”。

  記者在農民創業園看到,配套的幼兒園、中小學一應俱全,創業園儼然已經成為縣城的一部分。生産手機數據線的都安康音電子有限公司車間內一片忙碌景象。員工韋飛仁説:“幾年前,我全家從山裏搬到創業園,當時以每平方米900元的成本價買了一套100平方米的安置房,現在我和老公每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兩個孩子在創業園內的小學讀書,過去從沒有想到能過上城裏人的生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