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品期貨“高燒”不斷 三大交易所聯手“降溫”
- 發佈時間:2016-04-25 19:3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社北京4月25日電 (記者 陳康亮)在經歷多年熊市後,中國的商品期貨市場近日走出淩厲的上漲行情,主要期貨品種輪番漲停,大量新投資者正涌入市場,其火爆程度不禁令人聯想到去年5月份的股票市場,亦引發交易所、監管層的擔憂。
22日,中國三大商品期貨市場——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和鄭州商品交易所共同出颱風控措施,抑制商品期貨市場過熱炒作。
其中,大商所宣佈,自4月26日起大商所焦炭和焦煤品種手續費標準由成交金額的萬分之0.6調整為成交金額的萬分之1.8。
鄭州商品交易所則宣佈,自4月26日起,對棉花品種恢復收取平今倉交易手續費,與此同時棉花期貨合約交易保證金標準由5%調整為7%,漲跌停板幅度由4%調整為5%;菜粕、動力煤期貨合約交易保證金標準由5%調整為6%,漲跌停板幅度由4%調整為5%。
上期所則在4月20至22日連續3日發佈公告,共對6位客戶實施限制開倉監管措施。
與此同時,期貨市場的狂熱已引發監管部門的警覺。中國證監會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副主任吳孝勇日前亦表示,近期的重點工作包括研究修訂期貨公司凈資本監管制度,優化監管指標,將在深刻反思去年股市異常波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做好期貨經營機構的事中、事後監管工作,嚴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今年以來,國內的商品期貨價格持續走高。數據顯示,焦炭、螺紋鋼、熱軋卷板、鐵礦石等期貨商品的主力合約價格年漲幅高達50%以上,其中,前三類僅4月的漲幅就近30%左右。就在上週四,大宗商品期貨再度上演“漲停潮”,鐵礦、燃油、瀝青等11個品種主力合約封死漲停板。當日,螺紋鋼主力合約的成交量創歷史新高,成交額高達逾6000億元(人民幣,下同),超過滬深股票市場的總成交額5414億元。
對此,中國國內大宗商品數據商生意社首席分析師劉心田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春節以來,中國大宗商品市場期貨總體呈上漲趨勢。但若仔細分析,存在2至3月份和4月份兩波行情。
其中,第一波上漲主要是由於利好因素頻出,包括春節過後需求回暖,此前有關樓市的利好政策層出不窮使得鋼鐵、建材甚至帶動包括銅、動力煤在內的多數品種走強,但總體而言,投資者信心仍不是很充分。
“但4月份這波上漲,由於近期披露的PPI、進出口數據有所好轉,投資者對宏觀經濟的信心有所增強,且國際原油價格突破40美元大關,現貨的上漲對期貨價格形成有利的支撐,因而相比2、3月份,近期投資者對市場更為樂觀。”劉心田説。
但劉心田提醒,4月份的這波上漲還涉及流動性的因素。考慮到官方對房地産市場、網際網路金融等領域的政策有所收緊,且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賺錢效應銳減,大量的資金開始進入大宗商品市場,帶動商品期貨價格持續高漲。
“目前市場顯然是過熱的,多少有點像去年5000點時的股票行情,近期商品期貨市場的交易量、新開戶量持續放大,且很多新入市的投資者缺乏足夠的期貨知識,甚至不知道期貨可以做空,而只是看到不斷上漲的價格就盲目入市,風險極大,特別是在焦煤和鐵礦石領域,故而交易所實施相應的風控措施是極為必要的,至少可以降溫。”劉心田説。
對此,恒泰期貨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副總經理江明德亦持相同意見。江明德表示,近期整個大宗商品市場的上漲,主要是由事件驅動下的資金和情緒的疊加所引發的,比如貴金屬的上漲來自於市場的避險情緒。在這種情況下,場外資金看到了機會。
江明德指出,在資金多、資産少的情況下,商品期貨已經連續跌了好幾年,出現在低位的第一次上漲,做多的力量遠大於做空,在出現賺錢效應後,做多情緒被激發。從交易量和價格的快速上漲來看,當前市場是有一定程度的過熱。在連續上漲後,進場資金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交易所及時出颱風控措施、監管層予以風險提示是有必要的。
受此影響,商品期貨市場有所降溫。截至25日收盤,農産品期貨大幅回調,豆粕、菜粕、玉米、大豆等主力合約跌幅居前,其中菜粕跌2.68%,豆粕跌2.43%。(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