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用政策“加法”實施障礙“除法” 成都迸發雙創活力

  • 發佈時間:2016-04-25 10:14:56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成都4月25日電(李傑、劉晴)初夏將至,萬物借著細雨蓄積著蓬勃生長的力量。

  成都,是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洶湧而來的今天,人們關注到的不僅是她表面上散發著的閒適生活氣息,更多被吸引的,是這座城市骨子裏蘊含的改革創新的精神特質。

  2015年,成都市新登記市場主體24.86萬戶,增速高出全國平均水準19.29個百分點,新增註冊資本6545.93億元,增速高出全國平均水準54.8個百分點。

  2016年一季度,成都市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61426戶,同比增長25.4%,新增註冊資本1464.99億元,同比增長81.8%……

  亮眼數據的背後,是成都越發高效、便利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自2015年啟動實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以來,成都市出臺了覆蓋“雙創”全鏈條7大類46條政策。大力支援構建多層次新型孵化載體,激勵壯大創新創業主體群體,搭好平臺,做好服務,深化雙創與金融相結合,成都市正用政策環境的“加法”實施著創新障礙的“除法”。

  多措並舉,拆掉創新創業的“圍墻”

  “去年10月我們入駐菁蓉鎮‘三創谷’孵化平臺,拿到了幾十萬的天使投資。菁蓉鎮對創業公司前3年房租全免,創客公寓也可以免費住。孵化平臺為我們提供技術支援和創業指導,對我們很有幫助。”李相才是四川文理學院物聯網工程專業的大四學生,已經第二次創業的他正帶領創業團隊進行智慧停車APP的開發。

  為了激活高校的科創資源,成都市探索了“學業+創業”雙導師培養模式,鼓勵在蓉大學建設“創業型大學”,鼓勵和引導青年學生創新創業。不論是“菁蓉鎮”,還是“磨子橋創新創業街區”,各種孵化器都對大學生張開雙臂。“菁蓉鎮”不僅為創業者提供免費一年的辦公場所,同時還提供一年免費住宿。

  現為電子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的彭倍,“下海”創立了四川阿泰因機器人智慧裝備有限公司。阿泰因落戶天府新區後,獲得了為期3年的辦公場所免費使用權,“除了硬體支援之外,政府和學校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教師創業的政策,這讓我們沒有了後顧之憂。”彭倍説。

  早在2014年,成都就出臺推動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的“蓉十條”,探索建立“企業提需求、高校出編制、政府給支援”的創新創業人才引進模式,支援在蓉高校院所在編在崗科技人員兼職從事創新創業活動,不斷為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打開桎梏。2015年,成都市還專門出臺“創業天府”人才住房保障計劃,對符合條件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員工,提供最高可達6年的公共租房,或者給予相應的現金補貼,以更好地為創新創業者提供住房、社保、醫療、子女就學、家屬安置等全方位服務。

  近日,“創業天府“行動計劃2.0版出爐,明確提出鼓勵高校院所科技人員在崗創業。成都市政府也與四川大學簽署“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大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計劃到2025年,共同將四川大學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創新創業大學,為成都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區域創新創業中心提供支撐。

  留住人才,“海漂”、“北漂”變“蓉漂”

  除了為人熟知的“北漂”“海漂”之外,如今,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願意走進成都,在這裡紮根創業,成為“蓉漂”。

  在美國待了近11年的密歇根大學機械工程博士齊歡 2010年舉家回國,2013年,成立了成都青石鐳射科技有限公司。“沿海地區的創業成本比成都高2到3倍!”齊歡説,來到成都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但還好抓住了機會,他用“性價比高”來形容成都的創業環境。2014年齊歡還獲得成都市高層次創新人才研發經費100萬元資助。

  來自於甘肅的呼濤,本科就讀于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于斯坦福大學,曾經在矽谷工作過六個月。呼濤説,他從來就是一個“愛折騰的人”,回國後,他在北京創立了“尋球”APP。2015年9月,尋球APP的用戶達到了5萬人。年底,曾在國外一起踢過球的朋友找到了呼濤,邀請他在成都開拓足球市場。

  從提出邀請到成都公司成立,前後用了不到20天的時間。目前,“尋球”APP在成都發展勢頭很好,而呼濤也習慣了“北京成都兩頭跑”的生活。“創新創業街區的氛圍非常好,不同的創業團隊可以互相交流經驗,提供資源。同時街區裏也會時不時請來知名的創客,舉辦沙龍和培訓。在這裡一定能有更好的發展。”呼濤對創業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探索建立了“企業提需求+高校出編制+政府給支援”的聯合引才機制,讓在蓉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政府共同發力,吸引聚集海外高層次人才來蓉創業。

  2016年2月,被譽為史上“最給力”人才政策的“成都人才新政十條”推出,宣佈將設立總額不少於20億元人民幣的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對國際頂尖人才、國家級領軍人才和地方高級人才,分別給予300萬、200萬和120萬的資金資助;對於國際頂尖人才中榮獲諾貝爾獎等世界知名獎項來蓉創新創業的,給予最高5000萬元綜合資助,對頂尖團隊中屬於國家(國際)重大戰略項目的,給予最高1億元綜合資助。

  ?資金支援,掃除創業攔路虎

  “同樣是200萬的初始融資,在北上廣可能只夠支撐2個月,但在成都,可以撐一年。”成都雙創小鎮“菁蓉鎮”負責人介紹到,“這多出來的10個月,可能就是決定一個新興企業的生死分水嶺。”

  隨著雙創工作的推進,成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應運而生,而其中“菁蓉匯”品牌活動成為了“知本”與“資本”對接的橋梁與平臺。截至目前,在100余場的系列活動中,“菁蓉匯”促進了近300家創投機構與6000余家企業及團隊對接,參與項目獲得意向投資超100億元,資本市場的“活水”,源源不絕地在成都匯流。

  “創業初期很艱難”,新西軟科技有限公司的蔣先勇坦言,“我們有想法有技術,但是沒有資金,很多事情都沒法變成現實。”所幸,成都專門制定了扶持創業企業的小額貸款政策。此外,成都還設立了“科技創業天使投資引導資金”、“網際網路青年資金”等,全部投在優秀的創業項目中。

  “沒有擔保的企業,可把項目送到創業園評估,由創業園出面進行擔保。”成都市人社局城鄉就業促進和失業保險處相關負責人説,“高校畢業生的創業項目,最高可貸款10萬元。”蔣先勇正是因為這樣尋找到了融資渠道,新西軟科技有限公司也得以度過“寒冬”。

  2015年,成都市改財政資金傳統“撥”的方式為“投、貸、貼”方式,初步構建起“創業投資+債權融資+上市融資”的多層次融資服務體系。2016年,成都市金融辦將加快推動設立總規模預計超過200億元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産業投資引導基金及人才創業投資基金,搭建資本創富、資本興蓉的創新創業平臺。同時,大力發展科技信貸和科技保險,探索財政、銀行、保險公司分擔創業風險機制。

  以政策環境“加法”促雙創障礙“除法”,成都在“創業天府”行動計劃2.0版中還提出,將開展海外人才“市內註冊、海內外經營”的制度創新,實施“科技創新券”升級並擴大補貼範圍、簡化流程,搭建創新創業眾包平臺,打造産業集群協同創新平臺,促進創新創業的的側供給改革。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縈繞在成都的每個角落,“創業之城、圓夢之都”的城市品牌日益響亮。2015年2月以來,成都市新增科技型企業11032家,高新技術産業産值7858億元,專利申請量77538件,各類創新創業載體近80家,新增孵化面積430萬平方米。成都還獲批“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城市”,被譽為全國“3+2”創業基地城市,被《財富》雜誌列入“2015年中國十大創業城市”。在全球創新創業的熱潮下,成都正迸發出新的活力,用不斷追求“創新”的基因,帶動著“創業”的無限可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