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 向上向下?
- 發佈時間:2016-04-24 21:30:40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世界貿易組織(WTO)4月7日發佈的2015年全球貨物貿易數據顯示,全球出口額為16.48萬億美元,進口額為16.77萬億美元,較2014年分別下降13.2%和12.2%。截至2015年年底,全球貿易額已經連續5個季度呈現負增長。2016年全球貿易將持續頹勢還是止跌回升?中國外貿又應如何面對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專家為您解答。
Q1
◆2016年全球貨物貿易是否會發生改觀?
鐘飛騰: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公佈的數據,2016年世界總出口預計為20.5萬億美元,比去年少了4100億美元。2016年世界貿易量增速為3.1%,比去年上升0.3個百分點。不過,以美元計價,2016年世界貿易額下降4.7%,仍顯著好于2015年的-12.9%。從貿易量看,全球並未進入大衰退。2015年,以美元計價的貨物出口額佔全球出口的77.7%,2016年佔比預計下降1個百分點。就貨物貿易量而言,2016年發達國家出口預計增長2.1%,比2015年低0.8個百分點;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預計增長3.6%,比2015年高出2.1個百分點。但發達國家的進口能力強于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2016年前者增速預計為3.1%,後者為2.9%。不過,發達國家進口增速已經放緩,而發展中國家則大幅提高了2.5%。
姜榮春:國際組織對於今年的貿易預測並不樂觀。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最新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遭遇連續第五年國際貿易增長低於3%趨勢線,為2.8%,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最糟糕的時期,並且這一預測仍充斥著下行風險。由於全球經濟基本面沒有出現根本性轉變,地緣政治以及附帶風險並未減少,全球經濟治理秩序和貿易環境並沒有大的改觀,大宗商品價格依然低迷,一個積極因素是網路技術在貿易發展中的廣泛應用擴大了貿易機會,但不足以根本改變貿易趨勢。因此,目前來看,今年國際貿易形勢或許優於去年,但總體低迷的局面恐怕難以發生根本改變。
王靜文:今年的國際貿易總體形勢仍不樂觀。首先,中國2015年進出口總額沒有完成年初設定的目標。這是2012年以來,連續第4年未能實現政府目標,也是進入新世紀後,除2009年外第二次出現全年負增長。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放棄了制定進出口總額的目標,籠統地強調要“多措並舉,遏制進出口下滑勢頭”。其次,廣交會成交額同比增速與此後半年的出口增速具有非常強的相關性。截至去年10月的秋交會,廣交會成交額連續5屆下降,預示著今年上半年的出口可能仍會下降。今年春交會採購商到會形勢並不樂觀,給貿易形勢蒙上了陰影。最後看全球經濟增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4月12日最新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將2016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由3.4%下調至3.1%。世界貿易組織也于4月初將全球貿易增速預期從3.9%下調至2.8%,這意味著2016年的全球貿易增速將會繼續低迷,甚至會低於全球經濟增速。在這種大環境下,中國貿易總體趨勢預計很難有出色表現。
Q2
◆當前國際貿易發展的難點和不確定因素有哪些?
鐘飛騰:目前,世界貿易增速總體進入了下行通道。世貿組織(WTO)數據顯示,自2012年以來,全球貿易增速將連續第五年低於3%,這是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首次出現連續五年增速低於3%的狀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供的數據則顯示,1985~2011年間,世界貿易量增速年均達到了6.2%。2012年是世界貿易的一個轉捩點,但目前對於導致“貿易大崩潰”的原因仍不明確。有人認為是週期性現象,有人認為是缺乏全球性的技術創新,也有人認為是全球價值鏈重組導致,一部分國家更願意支援國內産業發展,減少國際貿易。顯然,其他一些因素,如貨幣政策分化、金融市場不穩定、大宗商品價格下行,以及地緣政治對抗、大國關係惡化等,也將影響全球貿易增長。
姜榮春:主要發達國家經濟並沒有出現較為明顯的復蘇跡象,美國經濟復蘇基礎並不穩固,歐洲和日本增長乏力,失業率長期處於較高水準,需求層面支援貿易增長的積極因素乏善可陳。在此背景下,美歐的保護主義情緒濃厚。由於發達國家內部危機得不到緩解,各種形式的貿易壁壘和貿易摩擦層出不窮。同時,俄羅斯、巴西等金磚國家經濟低迷,印度雖然保持了較高增速,但需求較為有限。因此,今年國際貿易形勢或許優於去年,但總體低迷的局面恐怕難以發生根本改變。當然,由於基本需求仍在,主張自由貿易的全球性企業和商業力量持續壯大,網際網路技術的廣泛運用以及引發的商業模式創新持續快速大幅降低貿易成本、增加貿易機會,各國政府同時也在紛紛探求更多元化的國際合作模式、新型貿易途徑和渠道,特別是中國提出和實施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在引發全球關注,成為推動新一輪全球化的有生力量,效果初步展現,若不發生極端事件,也不會發生大規模倒退。
王靜文:從內部來看,難點主要在於要素成本的上升速度過快。中國勞動人口總體呈減少趨勢,新一代勞動力的吃苦耐勞精神消退,法律又對勞動者保護過度,導致勞動力成本總體呈上升態勢。出口企業風險加大,銀行會要求更高的風險溢價,導致企業的融資成本上升。再加上環境約束加強,土地成本上升,如果企業技術升級的速度趕不上要素成本上升的速度,其經營將會面臨越來越大的困難。從外部來看,難點主要在於人民幣匯率的波動以及外需的低迷。去年以來,人民幣雙向波動態勢明顯增強,這使得出口企業難以形成穩定的預期,部分企業缺乏風險對衝手段,只能簽一些短單、散單。再加上全球經濟放緩背景下外需萎縮、貿易低迷,出口企業總體將會面臨更多的衝擊。國際環境不確定性主要為:一是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能否正式實施,以及實施之後會對中國出口産生多大的擠出效應;二是“一帶一路”倡議究竟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中國的外貿和投資環境。
Q3
◆當前中國進出口面臨的國際環境如何?哪些不利因素需要格外關注?
鐘飛騰: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進出口總值為3.96萬億美元,其中出口2.27萬億美元,進口1.68萬億美元,同比下降8%,但與2015年世界貿易額下降12.9%相比,中國的貿易成績好得多。未來一段時期,中國貿易比世界貿易所面臨的局勢更加嚴峻,也有可能是站在歷史轉捩點上。加入WTO是中國貿易快速增長的轉捩點。實際上,1999年與美國達成協定後,中國出口即進入高速增長通道。2000~2008年間,中國的出口量增速是全球出口前十強的3.5倍,2009~2014年間下降為3倍,IMF預計2015~2021年間,中國出口量增速不到前十強的一半。在進口量增速上,2015年中國僅略高於加拿大,也顯著低於前十強的平均水準。2015年,中國對外貿易的格局為亞洲佔53%、歐洲17.6%、北美15.5%、拉美6%、非洲4.5%和大洋洲3.4%。與2014年相比,2015年貿易縮水主要是對亞洲貿易額減少1786億美元,其次是對歐洲貿易萎縮786億美元。從中國與各地區的貿易平衡關係來看,中國基本上屬於貿易盈餘國,唯一例外是從大洋洲的進口多於出口。中國需要更為關注北美、歐盟與亞洲,多年來貿易失衡已經導致嚴重的政治摩擦。此外,據WTO秘書處估計,由於金融市場波動、匯率不穩定以及寬鬆貨幣政策效應,2015年中國從歐洲和北美的機械産品進口分別下跌15%和8%。
姜榮春:中國一季度特別是3月貿易發展出現回暖跡象,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産品表現較好,在國際貿易環境沒有大改觀的背景下,出現上述可喜現象,離不開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相關部門、企業界的共同努力。但部分原因也在於,勞動密集型産品既是剛性需求又非發達國家最在意的高端和核心産業,因此,勞動密集型産品需求回暖並不必然意味著貿易整體持續回暖,未來如何變化不宜過早下結論。從當前中國貿易所面對的國際環境看,一方面,發達國家仍然是國際市場上的主要買家,需求低迷的情況下,各國針對發達國家終端需求的存量競爭更加激烈,中國貿易發展面臨的保護主義壓力和貿易摩擦持續升溫的趨勢難以逆轉;另一方面,雖然與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帶路”沿線相關國家的貿易穩步和持續發展不乏亮點,但“帶路”國家大多經濟基礎薄弱,貿易需求量增長有限,且在社會政治和經濟方面存在更多不確定性因素,短期仍是培育對象,潛力在未來。因此,中國外貿發展形勢仍然較為複雜,貿易增長趨勢能否持續仍然需要密切觀察和深入研究,相關部門仍然需要保持謹慎,高度關注全球和中國貿易發展最新動態。
王靜文:從經濟層面看,部分經濟體仍在消化包括高負債、高失業率在內的金融危機後續影響。發達經濟體復蘇低迷,新興經濟體走勢分化。新的經濟增長點尚未形成,全球經濟增長存在斷檔風險,貿易保護主義將抬頭,全球貿易將迎來低速增長期。從政策層面看,美國已經從全球金融危機中率先復蘇,貨幣政策已實現正常化。歐元區、日本甚至不惜拋出負利率。大多數新興經濟體由於經濟復蘇乏力、物價持續低迷而採取了降息政策。各國貨幣政策的不同,導致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仍處於升值通道,不利於中國出口。從金融市場來看,美元近期表現乏力,受美聯儲加息步伐未定影響,大宗商品價格今年以來出現了反彈,新興經濟體暫時迎來了喘息之機。但一旦美聯儲給出確定的加息預期,這些因素都將會反轉。特別是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將會直接影響中國的進口數據。從地緣因素來看,美歐等通過TPP和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TTIP)來構建新一輪全球貿易、投資秩序新格局,將在一定時期內成為制約中國融入新的貿易、投資秩序的重大障礙。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不可避免地同美國、俄國、印度等大國的傳統勢力範圍發生摩擦,再加上南海問題、朝鮮問題等國際爭端,甚至此起彼伏的恐怖襲擊事件,這些地緣政治因素都會給中國經貿發展帶來不確定性。
Q4
◆中國外貿在國際新平庸的環境下如何才能實現轉型升級?
鐘飛騰:首先要重新認識貿易的作用。學術界曾長期爭論,到底是貿易推動經濟增長,還是經濟增長引發貿易。隨著全球價值鏈重組加速,中國應特別注意完善國內相關制度建設。其次,可大力擴大進口。儘管中國已是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但進口增速遠低於世界貿易前十強。這不僅在經濟上不利於優化資源配置,而且容易引發國際政治問題。再次,推動貿易便利化。WTO認為,如果能夠執行貿易便利化協定,將有效降低全球貿易成本15%,全球貿易額將每年增加1萬億美元。最後,深化與美國的合作。中美是世界貿易兩強,2015年出口合計佔全球的22%,中美深化合作有可能給全球創造類似當年中國加入WTO的紅利。此外要加快“一帶一路”建設。擴大對外投資,彌補國際貿易額的下滑,創造新市場。務實推進對外産能合作,適應産業主導的對外貿易投資新格局。
姜榮春:促進外貿轉型升級不僅要有政策體系,還應有中長期和寬視角的理論框架和整體戰略考量。第一,就外貿領域自身而言,要認真落實和執行國家去産能、調結構的供給側改革,切實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鼓勵企業多元化發展,支援企業加快技術升級和模式創新,提質增效降成本,同時推廣和加快探索制度環境和支援政策,鼓勵個體、新生和中小企業參與國際貿易,全方位推動外貿轉型升級。第二,外貿轉型不能逾越資本密集型階段。“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大量的裝備製造産品、通用和專用設備、一般性機械産品等大量資本密集型産品,這些産品的産業鏈較長,吸收就業類型廣泛,最有利於實現國際經濟合作。在這一意義上,外貿轉型應與“帶路”倡議、“中國製造2025”等産業政策有機結合,協同發展。第三,立足研究制定與當前轉型階段相匹配的系統性的進口政策體系,用足需求資源。當前,中國消費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已超過60%,但中國習慣於從生産方面制定戰略,對需求資源的研究利用不夠。擁有龐大消費市場是巨大資源。未來應該研究如何利用好“消費”這一核心要素匯聚全球優質資源,推動貿易轉型,乃至引領全球經濟發展和提升全球經濟治理權。
王靜文:國際新平庸的主要特徵是全球經濟低速增長,國際貿易增速更為低迷。在這種環境下,中國外貿既要接受現實,同時也要通過創新創造實現産業産品升級,並力爭開拓新的出口市場。首先,必須接受現實。動輒兩位數的進出口增速已難以重現。從世界經濟史來看,一國出口占全球出口的份額到13%左右就達到極限。其次,必須逐漸升級。“十三五”期間,中國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兩個中高”,其中之一是産業邁向中高端。應該通過大力發展創新創造,促進産業和産品的升級,創造品牌,提高增加值,實現在産業鏈和價值鏈上的攀升。再次,必須積極開拓新的市場空間。中國可以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等方式,實現産能輸出,借助對外投資等方式,帶動相關産品出口。國家應致力於繼續推動貿易便利化,同更多的經濟體簽訂自貿協定,為出口開拓更大的市場空間。最後,應注重補齊服務貿易的短板。中國服務貿易處於逆差態勢,是外貿的短板。中國應通過積極發展試點,探索發展模式,打造一批主業突出、競爭力強的大型跨國服務業企業,培育若干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服務品牌,並進一步擴大服務業開放,推動服務業對外投資。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