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類旁通的“玉米哥”
- 發佈時間:2016-04-22 03:31:25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張叢見習記者劉振遠
黝黑的肌膚、魁梧的身材、銳利的目光,一個雙肩書包、一身粗布運動裝……初次見面時,你怎麼也不會將眼前這個人同老闆聯繫在一起,相反,他看起來更像一個匠人。
他,就是雲種養創始人、“玉米哥”楊天龍。
“農業,是我從小的夢想”
1983年,楊天龍出生在甘肅蘭州市榆中縣高崖鎮的一個農村家庭。“我就是一個山裏娃娃,我熱愛這片土地。農業,是我從小的夢想。”
2003年,楊天龍順利考入一所高校。由於所學專業與農業無關,他倔強地選擇退學,復讀一年後,如願考入中國農業大學種子工程與科學專業。在農大,他結識了與他相伴10餘年的她——水果玉米。
2005年的寒假,楊天龍想帶些玉米種子回家試種。靠著一股韌勁,110斤重的他扛起100多斤重的兩大包種子一路站票站回了家。“當時想法很簡單,就是想找到好産品改變家鄉的種植結構,給父母增加些收入。”他當時也許並不知道,這些種子改變了自己一生的軌跡。
原來,這兩大包種子裏,有一種很特殊的不同於常見玉米的品種,種子看起來乾癟不飽滿,是農大的教授經過10多年選育的新品種玉米。來年玉米成熟後,楊天龍驚喜地發現,玉米皮薄、質脆,像水果一樣香甜,生咬一口,清香的汁液溢滿齒頰。拿到市場上試賣,竟然一售而空。
就這樣,楊天龍戲劇性地與水果玉米結緣。2008年,楊天龍毅然回到甘肅老家創業,一股腦扎進水果玉米的種植。“我從來沒有想過找工作”,楊天龍説,“我從小就喜歡創業,返鄉種玉米,就是想靠雙手帶動老家致富。”
創業,楊天龍也遇到了種種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除了種子和技術,他幾乎一無所有,沒有資金、沒有經驗,甚至連公司怎麼註冊都不知道。
但是,他有一樣最寶貴的財富——執著!憑著執著,他各處籌資,挨家挨戶做工作,説服了村民成立合作社,種植水果玉米。憑著執著,他四處奔波,種植、收購、配送、銷售……每一個細節,他都不敢怠慢。憑著執著,幾次由於缺乏經驗導致的虧損都沒有將他打倒,反而愈挫愈勇,用了3年時間自主設計出玉米加工生産線。
創新的“80模式”
“今年我們種植玉米大約3萬畝,明年將增至20萬畝,切入整個甜玉米行業!”
規模的快速擴大,楊天龍的底氣來自哪?
“是模式,我們創新的‘80模式’。簡單來講,就是農民和我們合作以後,能比原來多掙100元錢,多掙的這100元裏,他拿80元,我們只要20元,如果不能幫他多掙錢,我們一分也不要。”楊天龍説。
楊天龍和他的團隊經過10年的摸爬滾打,探索出了一條獨特的玉米推廣模式:公司為農戶、合作社提供指定的種子、農藥及用量、化肥及用量,甚至是金融、運輸、包裝、打品牌,一條龍的全套服務。這樣,一方面降低了農戶種植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假種子、假農資、缺乏資金、滯銷等風險,另一方面又從玉米種植的源頭上解決了食品安全問題。
“這樣一來,我們的玉米品牌不僅受到保護,還節省了大筆驗貨費用。楊天龍説,”原來,這樣一套標準化、系統化的生産下來,如果不法商家僅僅偷走種子,也很難做成被市場認可的好商品。而一旦農民違規用藥,也會承擔很大的損失,不得不嚴格按照標準生産玉米。
“堅持,進取的腳步不停歇”
“我並不打算一輩子只做玉米。做玉米好比解剖麻雀,玉米做透了,其他農産品的經營模式也就大同小異!”如今,楊天龍的目光聚焦在新興“網際網路+農業”上。
對於“網際網路+農業”,楊天龍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解決農業問題的關鍵在於農業本身,網際網路只是工具,要利用好這個工具。雲種養就是我們為解決問題搭建的平臺。”
雲種養的創意,早在10年前就已經在楊天龍的腦海萌芽。在這個APP平臺上,農戶可以直接向相關産業領域的專家諮詢問題,解決農業經營過程中面臨的困難。目前,雲種養平臺已初具規模,註冊用戶已經15萬人,合作的專家有2000名。
楊天龍計劃在未來幾年,向全國推廣基於市場資訊、種植面積等數據計算的物聯網系統。
“我相信這些創意將來可以價值百億。”楊天龍自信滿滿,“但是,無論企業做得多大,我都是農民的兒子、一個經營農業的匠人!”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