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我國水體放射性核素監測領域添“利器”

  • 發佈時間:2016-04-21 10:47:36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青島4月21日電(記者張旭東)記者21日從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了解到,這個所科研人員研發的水體放射性快速監測儀日前在首個航次中應用成功,將成為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對黃海影響等水體放射性核素監測的一件“利器”。

  新研發的水體放射性快速監測儀近日搭乘“中國海警1115”船,參與了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承擔的2016黃海海域放射性監測春季航次任務,執行了10天走航監測,順利完成了對黃海海域表層海水放射性銫的監測。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石紅旗介紹,水體放射性快速監測儀在這個航次中運作連續穩定可靠,全航次獲得了22個樣芯,每個樣芯都富集了800升海水中的放射性銫元素。樣芯經高純鍺伽瑪譜儀直接測量,即可獲得海水中放射性銫比活度,再結合位置資訊,就可以描述黃海調查區域放射性銫分佈狀況,反映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對黃海海域的影響狀況。

  專家表示,隨著我國沿海核電站發展,以及可能的跨國界放射性污染,水體放射性快速監測儀將成為海洋調查工作的必備裝備。

  水體放射性快速監測儀實現了流速監控調節、酸度自動控制、壓力監測調控、漏水停機保護、運作數據記錄、停機記錄、運作狀態顯示和故障提示等,操作維護方便,一人即可完成整個航次的監測任務,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

  石紅旗説,監測儀安裝在調查船實驗室內,水泵將海水抽上來,樣芯富集放射性核素後即將海水排回大海。此前,從海水中富集放射性核素非常困難,因為海水中放射性核素水準極低,需要用塑膠桶採集大量海水樣品,否則根本富集不到放射性核素。這些樣品的採集、儲存和搬運都需要人力,後續分析工作也只能在調查結束後,將海水樣品運回陸上實驗室進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