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3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把太行山變成綠色聚寶盆

  • 發佈時間:2016-04-20 06:32:2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後5年,河北省面對嚴峻的減貧任務,脫貧目標為310萬人。其中,燕山—太行地區作為國家連片特困地區,涉及22個縣,125.7萬人,是河北省扶貧對象最多、貧困發生率最高、脫貧工作難度最大的地區。河北省確定的目標是,用3年時間,即到2018年,基本消除現行標準下的貧困;再用兩年時間,即到2020年,解決剩下的貧困問題,鞏固提高扶貧工作成效。難啃的硬骨頭,需要脫貧新思路

  八百里太行縱貫河北,高山綿延不絕。雖山川雄偉,卻因基礎設施薄弱和經濟發展滯後成為河北省扶貧攻堅的主戰場。近年來,河北省將山區扶貧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大背景中,通過打通交通經脈,實施綠色攻堅和山區産業綜合開發,打造山區經濟增長極,加快山區群眾脫貧步伐。

  3個500公里開通致富路

  從河北省唐縣縣城出發,驅車向西北方向,一條剛完工的公路自山腳蜿蜒而上。

  “這條公路不僅使唐縣西北地區7個鄉鎮、20多萬百姓擺脫了顛簸的沙石路,還吸引了北大未名生物工程制藥集團有限公司前來投資。”唐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許東林介紹,在該路沿線的軍城鎮和石門鄉,一座投資120億元、涵蓋中藥材産業基地、養老社區等項目的生物經濟示範區已啟動規劃建設。

  脫貧攻堅,先要找準窮根兒。太行山區經濟遠遠落後於河北省平均水準,“路難走”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之一。在河北西部和北部,太行山脈、燕山山脈地勢複雜,基礎設施落後,道路不通或損毀現象嚴重,造成地區內老百姓生産生活和農産品運輸不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河北的短板和難點在山區。”河北省委書記趙克志表示,必須補上這一短板,大力實施交通道路建設,促進山區經濟發展,帶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從解決群眾出行難入手,“十二五”時期,河北省實施通村瀝青(水泥)路建設以及斷頭路、瓶頸路、年久失修路和危橋 “三路一危”集中改造工程,投資23.4億元,完成縣鄉公路改造約671.9公里,建制村通油(水泥)路1457公里。2013年11月,全省最後289個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實現了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率100%和通客車率100%的“雙百”目標。

  要想富先修路。沒有路,外面的生産要素進不來,山裏的資源産品出不去,山區經濟發展就無法邁出大步。河北省明確,下一步將重點實施太行山高速新建480公里、山區國省幹道500公里、山區縣鄉公路500公里等3個“500公里”建設。到2020年,力爭實現重點溝域外聯通道和內部道路全面建成,縣、鄉、村及溝域經濟發展區域、景區、産業園區的道路通達,山區路網結構和品質明顯提升。

  縱貫太行山區、與京冀相接的第11條高速大動脈——太行山高速,已于2015年11月開工建設。這條長680公里的高速路起自張家口涿鹿縣,北連北京門頭溝,經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等地的17個縣(市、區),覆蓋河北省全部太行山革命老區,輻射面積約2.6萬平方公里,涉及人口約741萬。

  “這將是一條作用巨大的扶貧致富路。”河北省交通廳廳長高金浩表示,太行山高速路2018年建成通車後,將直接連接包括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淶源白石山、武安太行奇峽谷等4A級及以上景區53個。業內人士預計,屆時,太行山區遊客數量將大幅增加,可有效帶動山區群眾致富。

  “靠山吃山”變“養山富山”

  九畝沿原本是淶源縣走馬驛鎮花園村的一座禿山,在造地興水之後,種上50多萬株核桃樹,成了國家級萬畝核桃示範園、百姓脫貧致富的“小銀行”。

  “山區的優勢在山,希望也在山,要堅持靠山養山,養山富山,只有這樣,綠水青山才會變成金山銀山。”河北省林業廳黨組書記周金中表示,堅持生態優先,把植樹造林、生態修復與特色資源開發、特色産業培育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有力促進群眾脫貧致富。

  按照中央關於河北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三區一基地”的功能定位,河北省西部和北部山區是構建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的主戰場。燕山、太行山區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森林覆蓋率只有34.8%,其中太行山區僅為25.9%,生態修復任務艱巨而緊迫。

  加快山區綜合開發,大力實施山區生態環境修復工程,讓“靠山吃山”向“養山富山”轉變。經過近10年艱苦鏖戰,內丘縣崗底村7800畝荒山如今林果滿園,15萬株果樹成了村民致富的“聚寶盆”。“將來我們還要發展廊道經濟,以幾千畝蘋果園為依託,在盤山路兩側種上葡萄、核桃、藥材。”村黨支部書記楊雙牛打算把荒山變成一條景觀長廊,遊客既能欣賞美景,又能採購各種山貨。“到2020年,全村每人平均收入要再翻番,達到6萬元以上”。

  找到正確的思路,才能釋放巨大的潛力。據統計,河北25度以下山坡與丘陵接壤地區土地面積有2290萬畝,其中絕大部分沒有開發,已經開發的土地還有51.4%的土地種植玉米、小麥、高粱等傳統低效作物,每畝收益不足三五百元,調整農業結構的空間很大。如果全部種上特色優質林果,加上發展林下經濟,每畝如果按投入3萬元計算,可增加社會投資6000多億元,而每年可以增收2000億元,既做到了擴大內需,又擴大了生産;既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又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可謂一舉四得。

  立足資源優勢,一條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的山區致富路正在形成。“十三五”時期,河北省把太行山綠化作為實施“綠色河北攻堅工程”的重中之重,計劃5年內完成1480萬畝山地綠化任務。周金中説,與此同時,他們還會重點培育發展特色種植、優質果品、休閒旅遊、觀光農業等,建成一批規模化、專業化的綠色生態農業基地。力爭到2020年燕山、太行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3%。

  被譽為“太行山最綠地方”的邢臺縣前南峪村已嘗到了甜頭。自上世紀60年代至今,全村綠化荒山8300畝,並結合化石谷、練膽峽等自然景觀和抗大遺址,將美麗田園變身美麗經濟。村黨委書記郭天林介紹,2015年全村旅遊收入已超過1000萬元。

  提供脫貧長久支撐

  近來,河北省礦産大市沙河出現一種新現象:19名礦老闆棄“黑”轉“綠”,不再“坐吃山空”,而是主動在太行山上搞起現代農業開發。

  沙河市白塔鎮張下曹村那道原本寸草不生的紅石溝,如今松柏、核桃遍佈山腰,櫻桃、藍莓覆蓋山腳。承包開發了這2萬畝荒山的煤老闆張保國,對於從“挖山”到“治山”的轉變很有信心。“從櫻桃到藍莓,我們種植的都是高效作物。單拿矮化密植蘋果來説,種植後第二年就能挂果,畝産可達2500公斤以上。”張保國説,他們正在建設花青素提取工廠,單這一項就能實現年利潤7000萬元。

  “新的山區開發正在呈現規模化、融合化趨勢,‘第六産業’初現端倪。”河北省扶貧辦主任魏存計説,為加快山區群眾脫貧步伐,河北重點探索實施了政府主導型、企業大戶開髮型、股份合作型、統分結合型4種模式,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通過現代産業模式把沉睡的荒山喚醒,成為貧困群眾增收的新增長點。

  近日,記者來到曲陽縣採訪發現,植被稀缺的荒山上種上了“太陽”。“荒地荒坡以前種啥都不長,自墾地也只能望天收,1年下來種子錢不賠就算賺了。”曲陽縣齊村鄉五會村村支書李連香告訴記者,自從三峽新能源公司投資在這裡的荒坡上建設光伏電站以來,村民一年四季擦洗光伏板、秋天上山打乾草防火,一天能賺80元,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聽到消息都回來了。

  太行山變成“太陽山”,由於社會資本進入,光伏産業為山區農民帶來致富希望。魏存計介紹,河北省山區適合發展光伏太陽能的面積達240萬畝,如果能開發出一半,光伏發電總量就能達到3000萬千瓦,産值達5000億元。“如果有建設條件的山區農戶都發展屋頂分佈式光伏發電,每戶可增收3000多元。”

  正是看到山區綜合開發的廣闊前景,社會資本參與、一二三産業融合的“第六産業”蓬勃興起。據測算,開發一畝山地累計投資大約需要5萬元左右,河北未開發利用山地約5000萬畝,如果將其中三分之二的近期可開發利用山地開發出來,就需要投資1.5萬億元。

  這將是帶動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長久支撐。2015年11月,河北省全面打響山區綜合開發攻堅戰,集中力量打造特色農業産業帶、綠色能源産業帶、旅遊休閒産業帶、美麗鄉村示範帶、生態支撐帶山區綜合開發“五帶”新格局。

  如今,核桃、蘋果、板栗、食用菌、棗、中藥材6個産業技術創新聯盟已經成立,研發、引進和推廣新技術150項,在太行山區因地制宜建設1000多條經濟溝和經濟帶,打造出富崗蘋果、綠嶺核桃、漿水板栗等全國知名品牌,涌現科技型龍頭企業1408家,其中35家企業年銷售額超億元。在這些産業的帶動下,2011年至2015年,燕山、太行山特困區146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由33.7%下降到18.1%。

  到2020年,太行山區將打造成河北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山區農民收入明顯提高,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張保國堅信,未來的太行山將是一條生態安全帶、綠色産業帶、農民致富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