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地震監測預報是如何實現的?

  • 發佈時間:2016-04-20 01:30:3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打破砂鍋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19日1時10分在北京房山區發生2.7級地震。而近期全球7級地震活動增強,引發了我國公眾對地震形勢的普遍關注。請關注——地震監測預報是如何實現的?

  自4月10日以來,不到8天時間內,全球連續發生4次7級以上地震,引發了公眾的普遍關注。近期頻繁的地震對我國大陸的地震形勢有沒有明確的預測意義?地震監測預報究竟靠什麼?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表示,經地震部門分析認為:2016年4月10日以來不到8天的時間內,全球連續發生4次7級以上地震。類似的這種情形自1900年以來共出現過37次,其中僅3次在之後的3個月內中國大陸有7級地震發生,因而從這一現象統計的角度來看,當前的強震連發態勢對我國大陸的地震形勢沒有明確的短期預測意義。

  並非意味“全球進入地震高發期”

  全球地震高發期是根據8.5級來定。一組7級地震不能判定“全球進入地震高發時期”,一個8.5級地震相當於180個7.0級地震。近年來,全球7級地震多,全球7級以上地震每年都要發生20多次,五六級地震要發生1000多次。4月份雖然發生多次7級以上地震,但從目前看,沒有打破歷年地震的水準。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表示,中國處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的交匯部位,屬於地震多發帶,但這次日本與厄瓜多地震跟中國地震活動沒有直接關係。地震部門分析研究認為:不能認為全球7級以上地震多發,就意味著中國大陸內部很快要發生7級以上地震。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表示,中國大陸周邊的這些地震活動確實表徵著構造運動還是比較強烈的,也表徵著中國大陸內部應力積累在增強,會對未來的地震活動形勢造成影響。長久看,西部特別是南北地震帶,是我國地震活動的主體地區,是開展防震減災工作的重點地區。

  大地形變監測為預報提供依據

  “地震監測預報有著廣泛的社會需求。大地形變監測結果在地震的預測預報和劃定地震危險區的分析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研究員陳聚忠説,大地形變測量就是利用大地測量方法進行重復觀測,以獲取地面上監測點三維坐標變化以及區域時空變化數據,進而研究監測區域地殼三維時空演化過程,研究地殼形變與地震孕育過程和發生的關係,達到地震預測預報的目的。

  1975年2月4日,大地形變監測曾經為發生於中國遼寧省海城的大地震成功預報,提供了可靠的判定依據,為預測未來大地震的發震區域提供了分析研判經驗,是一次最為顯著的防震減災實踐。

  “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和其他專業地震監測單位成立伊始,逐步建立了數以十萬計的測點,建成數萬千米的大地形變測線和測網。”陳聚忠説。隨著上世紀80年代末空間觀測技術的發展,流動GPS觀測精度更高,這時在觀測精度上能夠基本滿足獲取地殼微小形變資訊的需求。

  確切的地震預報意見尚不能提供

  “由於地球內部地震孕育過程和發生的複雜性,到目前為此,還不能夠給出確切的地震預報意見,這其中涉及多個學科和技術領域,需要共同研究。”陳聚忠説。不僅如此,地震預報還涉及政府管理、經濟生活和社會治安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各個方面,大眾需要更為準確的預測意見。

  地震的孕育和發生是在一個大區域內地殼內部應力長期積累、集中、加強的過程,並最終導致應力應變能量突然釋放的結果,在構造應力積累、集中、加強的過程中必然伴隨有地殼的運動和形變。現代地球科學的發展,無論是地球動力學,還是地質學、海洋科學等的發展,都離不開對地球表層的監測。

  “大地形變測量可以為諸如城市地面沉降監測,建築構築物變形監測和地質滑坡塌陷等地質災害提供監測服務,對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發展起到了現實的指導作用,並得到了成功的應用。”陳聚忠説。

  例如,依據水準測量數據編繪出了兩代全國垂直形變圖,目前利用最新的觀測資料正在進行第三代垂直形變圖的編制;天津市自1985年以來每年進行一次精密水準測量,以獲取地面沉降數據和圖像,為天津市的基本建設提供控制地面沉降和地表高程的監測結;利用“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路”GPS觀測結果,第一次得到了中國大陸地殼水準運動圖像;利用中國大陸環境監測網路給出了中國大陸更為詳細的水準運動圖像,為監測研究中國大陸現今地殼運動、高解析度的地表位移場、塊體邊界變形場等地殼動態資訊提供了依據。

  “這些圖像給出了定量的、連續的和動態的運動圖像,對於解釋塊體相互作用的動力學機制和塊體邊界及板內孕震機理,對未來地震活動趨勢預測,重點防禦區的判定和深化認識地震孕育過程和地震預測預報具有重要作用。”陳聚忠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