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碗魚粉,如何“拉”出一條産業鏈

  • 發佈時間:2016-04-19 02:31:3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李川本報記者張振中

  “師傅,我粉店生意好得很,我需要1000斤魚粉,要是手工做的,幫我馬上運到北京來。”近日,在北京農業大學南大門附近一個粉店內,店老闆何衛在電話裏急切地催貨。

  電話連線的那頭遠在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棲鳳渡鎮的南香村,被稱為“師傅”的吳安英是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棲鳳渡魚粉手工製作技藝”項目傳承人。

  一年前,何衛到南香村采風,吃了一碗吳安英手工做的魚粉,一碗粉促使他回京後迅速開了一家店。今年,生意火爆的他決定在北京再開第二家店。

  “在不砸棲鳳渡魚粉這塊牌子的基礎上做産業。”面對接踵而至的意向合作者,69歲的吳安英一語中的。如今,棲鳳渡魚粉系列産品銷往廣東、北京等地,一碗魚粉在悄無聲息中已經“拉”出了一條産業鏈,帶動農民走上了致富路。

  困境:手工技藝瀕臨失傳,倣冒品牌粉店亂開

  “吃著西河水長大的魚,吃著魚料做成的粉,吃著魚粉長大的人。”在吳安英眼裏,親手用手工做成的一碗棲鳳渡魚粉影響了一代人。

  棲鳳渡魚粉是祖輩留下來的傳統手工製作技藝,對原材料和製作都講究“原態製作、原汁原味”。一條西河從村中蜿蜒而過,魚粉所需的魚都是在西河中野生放養的,一方面由於西河水是冷水、活水,魚的肉質好;另一方面,村民將鰱魚和草魚、鯉魚混養,迴圈養殖、除雜清淤,保持水質乾淨,保證魚肉的生態健康。

  米是魚粉製作所需要的主要原料,米一般都要選用常規稻早稻米,這種早稻米只能在本村或環境相同的鄰村種植,米粒中支鏈澱粉含量高,用這種米做成的魚粉吃得有勁道、有嚼頭。

  除了這兩種主要原料外,最繁雜的還是傳統手工製作技藝。吳安英介紹,從選米、泡米、磨漿、蒸粉、晾幹、切粉,一個程式都不能少。“滿打滿算,一天3個人都只能做80斤粉,雖然辛苦,但是原汁原味。”但如此程式繁雜、製作精細的活讓許多年輕人望而卻步,10多年前,蘇仙區只有20多個人會手工製作魚粉,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用機器快速製作而成的魚粉。

  “現在的很多魚粉都是用調味品調出來的,僅郴州市打著棲鳳渡魚粉牌子的米粉店就有500多家。”吳安英對此痛心不已。而在棲鳳渡鎮副鎮長何東霖看來,雖然這些五花八門的魚粉店一定程度上也拉動了消費,帶動了稻米、魚的種養,但不利於特色米、特色魚、特色魚粉産業鏈的培育打造,失去了特色,沒有了品牌,農業産業發展就不可持續。

  出路:傳統製作+現代工藝,拉動“米魚姜椒”産業鏈

  和何衛“不經意邂逅魚粉”不一樣,郴州鳳楚食品科技公司胡建華慕名找到府來,“三顧茅廬”請吳安英做顧問,想打造魚粉産業鏈。

  “你不能壞了我的名聲,更不能砸了棲鳳渡魚粉這塊金字招牌。”吳安英對胡建華要求,對於製作技藝我可不能“不顧不問”。經過一番商談,達成了共識:製作用傳統的,工藝採取現代的,既要保持傳統製作技藝的做法,又要借助現代工藝提高産能。胡建華舉了一個例子:比如磨漿,磨具還是石磨,製作程式還是原來的環節,只不過石磨用電力來帶動,這樣一來,效率大大提高,産能提高了10倍。

  “棲鳳渡魚粉發端于農村,如今更要造福農民,要以魚粉所需原料為基礎,形成“米、魚、姜、椒、蔥”産業鏈,實實在在提高農民收入。”何東霖介紹,為保證棲鳳渡魚粉的品質與産量,在主要原材料大米種植上,棲鳳渡鎮政府在南香村建立600畝棲鳳渡魚粉專用米種植基地——南香村稻香公園以及年産3萬餘斤的手工切粉基地,産值600余萬元;在重要原材料鰱魚養殖上,引用西河水養殖鰱魚,現有養殖水域120余畝,年産鰱魚30萬斤。

  前景:做好一碗魚粉,帶動鄉村休閒遊

  為了將魚粉這一地方特色名吃發揚光大,棲鳳渡鎮成立了棲鳳渡魚粉協會,以南香村為中心,輻射帶動鄰近村組,將茶油、晚稻米、豆油、米辣椒、蔥等種養專業戶組織起來,抱團發展。目前,已發展會員56戶,覆蓋全鎮15個村,種養加産值超過1億元。

  為了不把“根”丟掉,南香村建立棲鳳渡魚粉製作技藝傳承基地和傳習所,再現製作棲鳳渡魚粉燙切面、熬魚湯、煮粉等工藝流程,結合西河風光,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

  “原來,早稻糙米幾乎沒人吃,田也沒人種,只能出去打工;如今早稻米用來做魚粉,僅種稻、切粉我一年收入就有8萬元。這不,今年村裏計劃再流轉1300多畝種植魚粉專用水稻,我申請流轉100畝。”南香村8組村民曾聯星笑著對記者説:“我們棲鳳渡這碗魚粉吃得蠻香,又賺得了錢,這樣的産業我樂意幹。”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