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爭綠色 江漢滿春光
- 發佈時間:2016-04-16 05:19:59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探訪長江經濟帶”湖北採訪組
採訪組成員:本報記者 張 磊 呂立勤 魏勁松 鄭明橋 欒笑語
執筆:張 磊 呂立勤 欒笑語 本版編輯 陳 艷 楊開新
陽春三月,萬物復蘇,《經濟日報》“探訪長江經濟帶”採訪組來到湖北。
湖北,位於長江經濟帶中上游,西接渝川,東達贛皖,南及瀟湘,有著1000多公里的長江岸線,境內有長江、漢江、清江、洞庭湖、洪湖等水系。記者沿長江湖北段順流而下,訪探宜昌、荊州、黃石、武漢等沿江城市,求問“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定位下,湖北實施長江經濟帶戰略、推進改革發展新跨越的路徑。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建設長江經濟帶,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已經成為湖北上下的廣泛共識——
宜昌:保護好三峽庫區這個生態屏障
宜昌,壇子嶺。三峽大壩的制高點,如今成為俯瞰三峽庫區的最佳觀景點。近看西陵峽谷,遠眺屈原故里,守望高峽平湖的宜昌,因水電而興、以化工為傲,為了眼前滔滔江水,又在付出怎樣的環保努力呢?
“三峽庫區是長江流域的重要生態屏障,關係到三峽水庫戰略性淡水資源的水環境安全,關係到三峽工程長期可持續安全運作,我們對三峽庫區的保護可謂不遺餘力。”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書記黃楚平的這番話,道出了宜昌生態保護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他説,保護好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不僅對宜昌而且對長江中下游生態都極其重要,這是宜昌市必須擔負的責任。
有了這樣的認識,宜昌保護庫區、守護長江就有了實實在在的發力點。一系列有效措施付諸實施:下決心取締禁絕江、河、湖水面網箱養殖,規範漁業和水面養殖業,恢復水系生態健康;大力恢復庫區植被,種植多層次保護林帶,推進小流域治理,重建沿江生態屏障;組建長江清漂隊伍,及時打撈和處理上游和沿江進入長江的漂浮物,保持江面清、庫岸潔;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植樹造林,保障水土不流失。
大保護,不是不發展。實現綠色發展、生態致富,才能讓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長江的生態大保護是對我們最大的幫助!”三斗坪鎮委書記望華感嘆道,“以前只看重GDP,現在更看重全域旅遊、産業扶貧、全民創業和居民素質提升這些綜合效益”。
三峽人家風景區位於夷陵區,地處西陵峽境內,是三峽環壩旅遊發展集團重點打造的項目。這裡既濃縮三峽特有的文化積澱,也展現出近年來生態保護給三峽人生活帶來的喜人變化,青山綠水的生態紅利不再是“霧裏看花”。
景區三斗坪鎮石牌村,曾經是遠近聞名的窮山村,有老話講,“有錢不往石牌望,有女不嫁石牌郎”。如今,一個旅遊項目將整個石牌村盤活了,石牌村一下子成為富裕村,成為當地産業扶貧的成功範例。
目前,夷陵區擁有2個5A級景區、3個4A級景區,建成了20多個生態旅遊專業村,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從業人數約4.5萬人,帶動農戶3.2萬戶,年創産值5億多元。
長江生態大保護促進了宜昌産業轉型,以農産品精深加工串接的新型産業鏈已經形成。
官莊村,“宜昌城郊休閒第一村”。在靜謐翠綠的山水之間孕育著一個直接惠及村民的龐大産業鏈——柑橘種植和加工。這裡的村民以柑橘為産業,建立了各類農業合作社。夷陵區委統籌辦主任趙華介紹説,去年,官莊村全面啟動7000畝高效橘園改造項目,試驗改良品種200畝,發展採摘觀光橘園2000畝,修建柑橘賣場,並籌建柑橘加工倉儲物流中心。同時,引資發展苗木、花卉、小水果、無公害蔬菜等,形成了“山上有林、山中有花、山下有果”的立體生態格局。
在宜都,還有一家以柑橘為原料的現代化生産企業——土老憨。這家企業以陳皮為原料,開發出果味發酵的系列調味品,構建起柑橘種植業與工業化精深加工緊密結合的産業鏈。以公司加農戶的形式,以標準化要求統一分散農戶的生産,實現了傳統農業與現代工業的有機結合。
“建城市必須重生態,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環境保護是基礎,在這個基礎上談發展,宜昌才有未來。”宜昌市市長馬旭明説。
荊州:保護好水是我們的責任
從宜昌一進入荊州地界,就進了平原水網地帶。荊州,古稱江陵,地處江漢平原腹地,濱江攬湖、水網密布。長江在境內橫貫483公里,佔湖北省長江幹流近一半;各類水域面積35.4萬公頃、佔市域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實的“水鄉”。
“水是我們最重要的資源。”荊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守衛反覆強調水對荊州的特殊意義。
水對荊州的意義,幾乎隨處可見。佇立觀音磯頭,俯瞰悠悠長江,腳下一處明顯的歷史水位標誌,那就是“九八”抗洪的凶險水勢留下的紀念。縱觀長江流域抗洪史,荊州始終是長江上最重要的防洪屏障之一。
近年來,隨著三峽工程的竣工併發揮效用,長久以來困擾荊州發展的水患逐漸成為歷史,但水與荊州仍然有著不解之緣。
採訪組抵達荊州後,實地考察的第一個現場,就是引江濟漢工程,這是一條全長約67.23公里的人工水道,構成了長江與漢江之間的水迴圈系統。這個工程是南水北調特別是為北京供水的配套工程。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從長江最大支流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取水。為了彌補因丹江口調水導致漢江在枯水季節水量減少,影響灌溉、供水、航運等功能,開挖了這條人工運河。引江濟漢,對保護漢江流域的生態環境有重要作用。
荊州之水,不僅屬於荊州,而且關乎全國。荊州與水結緣,荊州的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始終都離不開這個“水”字。
承載著這樣的使命,荊州的建設者有著這樣一個明確的信念:荊州的發展,必須做好水文章,必須從水資源保護抓起。
改革開放初期,荊州的印染和日化工業一度很紅火。隨著經濟轉型升級,傳統優勢的風光不再,環保治污壓力日益顯現。為了紮實做好水資源保護這篇大文章,荊州果斷放棄高污染、高耗能項目,並將歷史遺留的傳統印染企業,統統納入園區集中管理、統一處理,實現達標排放。對此,開發區中環水業總經理余光榮的一番話,很能代表當下荊州人對“護水”的責任感:“長江是母親河,我們做水業要講天地良心、講職業道德,保護好水是我們的責任!”
為了水,荊州人民付出了自己的努力;為了水,荊州還要更精細地謀劃好綠色發展的未來。面對轉型升級與發展空間的壓力,市委常委王守衛説,我們一定要讓荊州的産業進一步“綠”起來,堅持生態優先談發展,只要有利於綠色發展,就要全力以赴做好“加法”;只要不利於綠色發展,就要斷然做好“減法”。
總部設在深圳的華訊方舟集團將部分産品加工基地移師荊州,就是典型的一例。這家專注于移動寬頻網路設備及相關增值業務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産業集中度高,很快適應了這裡的環境。面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企業依然保持旺盛的出口增長勢頭。負責荊州項目的高級副總裁項俊暉對記者説:“我們的企業符合綠色低碳發展要求,一些與我們密切合作的夥伴也表示了落戶荊州的意向。”
黃石:為母親河的生態環境減壓
“江之右岸有黃石山,水逕其北,即黃石磯也”,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這樣記載。這個地方正是今日之黃石。
黃石的礦産資源非常豐富。早在3000多年前,越、楚先民就在此採掘冶煉銅鐵。近代以來,中國大工業的先驅者漢冶萍公司在此發端。華新水泥、大冶鋼廠等老牌企業,也在此創立發展。黃石曾經為我國工業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黃石之名聲,得于礦産資源;黃石生態環境壓力,也是因為礦産資源。時移世易,如何實現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為母親河生態環境減壓,成為黃石近年來持續攻堅的課題。
“沒有長江,就沒有黃石,也就沒有我們幾千年的礦冶文明。但時至今日,我們不能再‘啃老’了。”黃石市委書記周先旺對記者説,“落實省委提出的綠色決定生死、市場決定取捨、民生決定目的‘三維綱要’,黃石正在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立市、産業強市之路”。
為母親河減負,黃石痛下狠手,大刀闊斧地治理曾經輝煌的礦冶業。
近三年來,黃石先後關停了367家“五小”企業,炸毀煙囪39根,拆除電力設施和生産設備3452台(套),為此,黃石不惜直接減少工業産值200億元,拉低工業增速3.7個百分點;他們還提高環保門檻,先後婉拒了煉焦、煉鋅等100多個項目落戶,一大批污染大、能耗高的項目被堅決放棄;同時加大力度督促企業創新生産工藝、節能減排和污染源整治,460多家工業企業重點污染源成功實現達標排放……各項舉措顯示了黃石人綠色轉型的堅定決心。在全國首批11個區域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試點城市中,以新冶鋼、華新水泥、大冶有色、勁牌公司為代表的四種工業綠色轉型發展的典型模式,被參評專家院士們譽為“黃石模式”。
工礦廢棄地復墾,為母親河流域添綠,是黃石綠色發展引起全國矚目的一個亮點。
鐵山區,一處巨大“天坑”仰視天空,這是屬於大冶鐵礦的露天礦坑。開採遺址形成了444米的落差,一圈圈露天礦道層層疊疊,好似巨大的年輪。在鐵山區乃至黃石市,像這樣的歷史遺留工礦地還有很多。鐵山區委書記胡楚平的話切中要害:“現在不搞生態建設,發展將後續無力。”
鋪土、植草、種樹,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建則建。曾經的礦山開採遺留廢渣山再著新綠,成了美麗的公園、市民休閒的好去處;巨大“天坑”轉身變成“國家礦山公園”,每年接待遊客200萬人次。
黃石的努力正在換來生態紅利。市委書記周先旺説:“我們不怕難,最怕方向錯。只要方向對了,每前進一步都會離目標更近。現在,黃石正逐漸走出最困難的谷底。”
就在記者採訪當天,黃石圍繞長江保護召開了全市動員會,各部門幹部乘船調查沿江密布的小碼頭,探討清退方案,為長江減負。與此同時,黃石新港已完成一期工程、開通運營,將徹底改變沿江碼頭“小、散、亂”的局面。
武漢:讓長江上的明珠更美麗
採訪組湖北的採訪,最後一站是武漢。
武漢,是長江中上游重鎮,號稱九省通衢,具有承接四面、輻射八方的區位優勢,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中南地區的經濟中心。這裡科技、教育、文化發達,金融、商業、貿易、物流繁榮,被譽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立交橋”,長江中上游的一顆耀眼明珠。
實施長江經濟帶戰略,保護長江、凈化水系、抓好大保護,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武漢的位置重要、作用重要,對周邊具有很強的示範、輻射效應。
武漢這樣一個工業和商貿重鎮,如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優美的雙贏呢?
“去園博園看看吧!”當地同志熱情推薦。
武漢園博園佔地213公頃,風景秀美如畫。然而,這樣的美景卻是新瓶裝舊酒,由老舊城區修復改造而來。在昔日臟亂差基礎上精心打造“園博園”,體現了建設者的匠心獨運。這對武漢這樣一座有著大片需要改造舊城區的特大城市來説,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往日的垃圾山變成舒展起伏的綠丘、五彩繽紛的花谷,曾經市民唯恐避之不及的臟亂差地帶,如今吸引無數遊客前來,在這裡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人們只能從園區展覽的圖片中窺見它過去的面貌,感嘆它今日的巨變,堪稱城市生態修復的典型樣本。
園博園只是武漢生態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是“一帶十園”之中的一園,而張公堤則是將這“十園”像寶珠一樣串聯起來的綠帶。
張公堤是張之洞1904年治理水患時主持修建的後湖大堤,已有百多年的歷史。後來由於城市擴建,重化工業發展,這裡竟然成為垃圾成山、灰塵鋪地的“城市傷疤”。2012年,武漢決定治理這處“傷疤”,把它改造成綠色滿園、繁花似錦、環境優美的全市最大公園。人們把這稱之為“潑綠”行動!
如今,張公堤已經實現從“灰源”到“綠海”的華麗轉身,到堤上尋綠的遊人如織,這一百年大堤與沿線一路建設的“一帶十園”誘人景象,正在成為武漢生態文明理念的新注解。
“經濟發展了,環境卻被破壞了,這不是我們想要的。”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局長蘇霓斌説,“我們要用環境保護的方式治療城市傷疤,進而用自然生態改變社會生態”。
對生態的修復,不僅有效改變了城市風貌,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坐落在蔡甸區的國家級濕地公園——後官湖,風景宜人。這裡,比東湖濕地公園面積要大3倍。當年東湖成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區時,蔡甸區的後官湖,還是一片“野湖汊”。人們圍湖而居、圍網養殖,水質受到很大破壞。
2012年,一條110公里綠道沿湖畔修建起來,原先4個湖泊共37平方公里水面連成一體保護起來,水系的溝通和湖水的流動,使湖泊及其周圍的生態環境大為改善。起初,一些人認為,生態建設對於蔡甸區是奢侈品,只投入不産出,帶不來GDP,不是“正事”。
“現在再看當年的決策,修復的這片綠資源,已成為蔡甸今後發展的巨大優勢,綠色紅利正在收穫。”區委書記、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管委會主任劉子清自信地表示。
2014年,中法兩國政府代表簽署合作意向書,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項目正式落戶蔡甸區。武漢地鐵集團、中冶集團等16家單位紛紛與生態城簽署協議,涉及地鐵線路、地下綜合管廊等基礎設施項目等近千億元的投資。如今,法國電力集團、德高傳媒等多家世界500強企業以及歐洲華人華僑企業總部等機構,業已簽約準備入駐。就在幾個月前,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中方部際協調組獲國務院批復成立,生態示範城建設將在更高層面上推動。
在湖北期間,採訪組與湖北省政府相關部門和各界專家學者進行了座談。大家紛紛表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定位,現實針對性很強,非常符合湖北實際、符合長江沿江各地實際。這一戰略定位,體現了對自然規律的尊重,更是體現了對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的尊重,是對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認識上的昇華。
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定位在湖北得到積極響應,並正在轉化為一步步紮實的行動。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梁偉年向記者表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定位已經十分明確,湖北將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從湖北自身發展情況看,我們應該也必須這樣做。只要各級幹部真正認識到生態保護對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意義,事情就一定能做得更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