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值得世界投下“信任票”
- 發佈時間:2016-04-15 15:20:08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北京4月15日電中國經濟值得世界投下“信任票”
新華社記者韓墨
國家統計局15日發佈的一系列數據再次確認了今年中國經濟取得“開門紅”的現實。全球市場長舒口氣,西方媒體承認“趨穩”,摩根大通等國際機構上調預期,世界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似乎又“回來了”。
説信心“回來了”,也就意味著曾經“溜走過”——年初以來,一些西方機構和專家高調質疑中國經濟發展前景,老套的“中國經濟崩潰論”加上新流行的“中國拖累世界經濟論”甚囂塵上,一些評級機構還把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調為“負面”。西方新一輪“唱衰論”像往年一樣不請自到,又同樣地,最終被事實證明只是白折騰一場。
新近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要素正在聚集:與今年前兩個月相比,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加快,固定增長投資增速連續第二個月回升,房地産開發投資開始提速,新增信貸總額和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均超出市場預期,3月製造業PMI(採購經理人指數)自2015年8月來首次回到榮枯線以上。
一些國際組織顯然也感受到了這股“暖流”。就在1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下調全球及美國、歐元區、日本今年增速預期的同時,唯獨上調了中國今明兩年的增速預期,為中國經濟及其改革轉型投出“信任票”。與之類似,摩根大通、瑞信等國際金融機構也上調了增速預期。
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從弱轉強固然值得肯定,但這種過山車式的信心波動也再次提醒我們,考察中國經濟,不能簡單隨著短期或零星的數據起舞,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看待這個複雜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需要有更成熟的心態和更具定力的戰略眼光。
看中國經濟,首先看整體——中國作為全球經濟主引擎的角色不會改變。雖然去年中國經濟增速回落至6.9%,但它對全球經濟的貢獻仍超過25%。要知道,中國經濟規模如今已超過10萬億美元,每個百分點增量的背後,都代表著上千億美元的生産、貿易與投資活動。去年,中國對全球石油、鐵礦石和大豆的進口量均創新高,中國出境遊帶動1.2萬億人民幣的消費,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支撐當地就業和經濟增長。中國非但沒有拖累世界經濟,反而成為全球經濟必須依賴的穩定錨、動力源。
看中國經濟,其次看趨勢——中國改革開放、創新求變的步伐不會停止。從簡政放權、建立自貿區,到放活人民幣利率匯率機制,實施“網際網路+”,再到推進包含所有措施的供給側改革,中國始終用實實在在的行動破解“結構性改革”這個世界性難題。去年,消費對GDP(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的貢獻超過60%,服務業GDP佔比超過50%,新增就業在經濟承壓和轉型陣痛之際不降反升。中國的結構調整效果初現,增長品質正在提升,中國非但不會“硬著陸”,反而會在更為均衡、高效和可持續的發展軌道上穩健前行。
看中國經濟,更要看長遠——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發展機遇不容錯失。中國雖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每人平均收入仍處於世界的中等水準,內需市場的“金礦”還遠未開發。中國的城鄉一體化任重道遠,基礎設施仍有大量“短板”,網際網路經濟、綠色産業正迎來新“風口”,“一帶一路”建設將加速推進……發展變化中的中國經濟留給世界的機遇非但不會減少,反而會更加多元、更有厚度。
當然,轉型期的中國不可能沒有風險和挑戰,世界經濟面臨增長阻力的大環境也不會迅速改觀。而越是如此,越需要我們對中國經濟從大處著眼,依大勢判斷,不因一時的漲跌而亂了方寸,不因暫時的曲折而失了信心。當今中國,市場廣闊而充滿活力,改革意志堅定如一,開放共識高度凝聚,人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動力源源不絕。中國經濟的希望遠大於困難,值得也應當能贏得世界投下一張長期有效的“信任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