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綠色生態葬緣何叫好不叫座

  • 發佈時間:2016-04-15 01:30:4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宏觀視野

  文·張玉勝

  一邊是墓地價格的年年攀升,市民抱怨“死不起”;一邊是形式多樣的綠色生態葬,經濟實惠,卻屢屢遇冷。如此糾結的殯葬怪象近年來越演愈烈。順應低碳、環保、簡約理念的樹葬、草坪葬、花壇葬、海葬等綠色生態葬緣何叫好不叫座?讓逝者換個“葬法”究竟有多難?個中緣由值得關注與反思。

  生老病死乃人類發展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讓逝者安息是人們尊重故人、眷戀親情的情感表達。人口眾多的國度自然要面對數量龐大的亡靈安葬。而傳統的墳塋掩埋,讓死人與活人爭地的矛盾日益凸顯。以鋼筋水泥構建的硬質墓地,不僅浪費本已有限的土地資源,更嚴重影響國人的生存環境。推出旨在不留墳塋、不豎墓碑和節約資源的綠色生態葬,體現了殯葬改革的主流方向。日前由民政部等9部門推出《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無疑具有回應民眾關切、契合發展大勢的積極意義。

  鋻於殯葬改革知易行難的現實國情,踐行綠色生態葬需把握好3個關鍵性環節。一是致力打破舊俗的觀念更新。殯葬改革不只是對逝者安葬方式的簡單改變,更不啻于一場挑戰舊俗的思維革命。導致生態葬遇冷的最大梗阻,就在於國人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比如,“入土為安”的習俗,“憑吊有物”的考量,講風水、論排場的厚葬心態等。這就導致許多人把生態葬與“薄葬”劃上了等號,懼怕由此擔上“不孝”之名。這顯然是一種認知誤區。常言道“人死如燈滅”。孝道當在生前、祭奠重在人心,銘記其德行、傳承其品格、實現其夙願,才是對逝者最好的緬懷與紀念,只要心誠之至,未必要過分在意徒有表像的外在形式。

  二是營造移風易俗的殯改氛圍。習慣成自然的傳統陋俗具有頑固性與反覆性的特點,這就決定了衝破舊觀念、踐行生態葬註定是一場需要久久為功的攻堅戰、持久戰。力倡“魂係生態、葉落歸根、回歸自然、綠蔭後人”的生態安葬理念,著力構建節儉、文明、綠色的殯改氛圍,當不失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為彌補宣傳不力、氛圍不濃的現實短板,不僅需要來自官方、社會及輿論工具的大強度、立體式的廣為造勢,更需各級政府官員身體力行的“破冰”引領。就像60年前老一輩革命家帶頭簽名倡導火葬一樣。正所謂風成于上、化俗于下。黨員領導幹部以積極姿態踐行節地生態安葬,帶頭喪事簡辦、低碳祭掃,勢必産生具體化、人格化、形象化的示範效應,成為推動綠色生態安葬的無聲力量。

  三是完善讓利於民的制度設計。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給予生命開始與結束以同等尊重的禮遇,才是完整無憾的以人為本。作為利國利民的公益性事業,踐行綠色生態葬不能僅僅停留于“倡導”層面,更需著眼于有供給、有標準、有規劃、有措施的制度設計與機制建設。尤其是要強化政府主導和公共投入的公益屬性與服務功能,以減負、讓利和有溫度的政策性激勵,吸引更多民眾的選擇和參與。期待早日落地的綠色生態葬,能夠成為摒棄陋習、開啟新風、暢行環保、優化生態的破題引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