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反思“微小暴行” 守衛地球家園

  • 發佈時間:2016-04-15 01:30:3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書裏乾坤

  □ 呂一枚

  隨著全球性環境危機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人切身感受到了損害環境給生活帶來的多種影響,有關環境問題的反思日益深入。在眾多思考中,由人類消費活動引發的環境問題,因其表現的分散性以及滿足生活需要的合理性,並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和充分的反思。施裏達斯·拉伕爾在《我們的家園——地球》一書中指出:“消費問題是環境危機問題的核心,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正在産生著對環境的壓力並威脅著地球支援生命的能力。從本質上説,這種影響是通過人們使用或浪費能源和原材料産生的。”

  劉曉君著《微小的暴行:生活消費的環境影響》一書(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從生活消費視角反思人類消費行為環境影響,進而關注人類消費方式轉變的力作。該書將大眾消費(Mass Consume)看作是由工業革命導致的重要社會變革之一。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締造了大眾消費的崛起。資本主義工業化大生産提供了為消費者生産大量物質産品的能力,使生産和消費在普通人群中得以分離,消費者必須依賴於市場獲取物品和服務,喪失了對生産過程的掌控,也暗含著人們獨立照顧自己能力的喪失。這一轉變很大程度上不再適於保障生計和保護環境。

  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完成了從短缺經濟向豐裕經濟的轉型,消費者社會(Consumer Society)逐步形成。與社會轉型相伴,很多中國人的消費習慣和消費心理也悄然發生變化——從節儉到浪費和享受,特別是年輕一代,節儉已經不再是美德,而是吝嗇、小氣、摳門的表現。長期以來以勤勞儉樸的道德觀著稱的中國人,現在又多了一個講求奢侈的名聲,這讓全球奢侈品製造商不勝歡喜。

  消費主義在中國的出現和擴散,同時也是西方消費主義文化意識形態在中國社會日常生活中逐漸取得文化霸權的過程。儘管消費文化並不直接表現為對現存經濟等的辯護,但卻以一種隱蔽的、非政治化的甚至是以一種普遍的倫理、風尚或習俗的形式將個人發展、即時行樂、追逐變化、喜好創新等特定的價值觀念合理化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自由選擇。因此,這種特定的價值體系建構了對特定社會制度生産和再生産的文化環境,如同韋伯所曾關注的新教倫理一樣,不同之處在於只是用現在的奢華、享受、及時行樂的價值觀取代了傳統的節儉、勤奮和積累的價值觀。

  如果沒有生活消費環境影響的約束,滿足人類生活需要和心理需求的生活消費似乎也無可厚非。但是,生態學家H·T·奧德姆認為,從大跨度的時空範圍出發來研究人類的社會進程,可以看到當今世界人類文明的消費是超過生産的,不可持續的消費方式加重了環境的負擔。當我們在工作、生活甚至娛樂時,當我們進行各式各樣的消費活動時,每分每秒都在消耗資源、産生垃圾,我們每個人都是垃圾的製造者,污染物的排放者,70億人不可持續消費的微小暴行是地球無法承受之重!

  作為一位持有環保主義理念的人,作者並沒有簡單停留在對消費主義形成和消費主義文化反思的層面,而是呼喚更多的人將環境保護理念轉化為環境保護的行動。誠然,在一個物欲橫流的高度商業化的社會中,消費主義勢不可擋。環保地生活需要人類的智慧和在多方面的反省、自律並切實付諸行動。對於環保,絕大多數人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更有甚者,還會把環境保護當作一種商業策略或政治作秀。如此下來,環境保護很難落到實處。

  消費者代表著經濟的需求端,在消費活動中居於主導地位。消費者的消費選擇是引導商品生産和流通的“選票”,消費者也是決定經濟和社會能否可持續發展的當家人。只有覺醒的消費者出於環境的考慮而轉向綠色消費,在市場競爭條件下,生産者根據消費者的意願,調整勞動力和生産資料的使用,調整投資的方向和數量,研究如何節約資源,減少環境損害,使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意識同工業部門提供環境友好型商品的生産行為結合起來時,可持續的消費才能夠實現。當然,綠色消費的真正實現,需要包含政策制定、生産、貿易和消費的社會操縱等在內的一系列根本變革。

  回首人類歷史進程,人類愈進步,似乎就愈加強化了對技術理性的依賴和受商品的奴役,其慣性短時間內很難消減,少數人的歷史憂慮和善意提醒往往也被當作杞人憂天。本書作者通過一己之力,揮舞“螳臂”,向沉浸于物欲消費中的人們發出吶喊,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覺醒並行動起來,為了人類的生存,為了我們的地球家園,轉變消費方式,節制一些帶來較大環境損害和影響的消費,在享受自然和地球恩賜的同時,努力承擔起地球守衛者的職責,切實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