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彩雲之南厚植綠色優勢

  • 發佈時間:2016-04-13 06:06:0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地處瀾滄江、長江上游天然林保護工程區、“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産核心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麗江市集世界文化遺産、世界自然遺産、世界記憶遺産于一身,雖然可以“靠臉吃飯”,麗江仍在費盡心思琢磨旅遊等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理白族自治州著力推進以洱海保護治理為重點的生態文明建設,重點發展特色産業,實現了産業發展生態化和一二三産業的融合發展。滇西北三州市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的原則,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迪慶:生態立州促雙贏

  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品質底線、生態保護紅線,迪慶州直面困難,堅持打高原牌、唱生態戲、走特色路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迪慶最寶貴的資源、最明顯的優勢、最亮麗的名片。”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環境保護局副局長楊勤政説。

  迪慶州地處瀾滄江、長江上游天然林保護工程區、“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産核心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面積佔全州總面積的47.4%。這裡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弱,生態保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壓力也不斷加大。

  1998年之前,砍伐森林資源是迪慶州發展經濟的支柱,被稱為“木頭財政”,同時也是百姓收入的重要來源。“金沙江上浮滿木頭,順流而下。”當地村民回憶説。上世紀末,國家實行長江中上游天然林保護政策後,迪慶州經濟和老百姓的收入都受到了很大影響。

  直面困難,迪慶州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的原則,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品質底線、生態保護紅線,持續開展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土地整治、小流域治理和防污治污等一批生態環境治理工程。

  迪慶州全面推進“兩江”流域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和保護,落實濕地生態保護、水土保持、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等生態效益和資源開發生態補償試點,啟動了“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迪慶”行動等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提升生態環境保護能力。去年6月,迪慶州被列為首批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通過努力,迪慶主要生態系統類型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得到了有效保護。”楊勤政説。

  “守牢生態屏障門,把準全州發展脈”,這個概念不僅提高了各族群眾生態保護的自覺性,而且形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可持續發展態勢。如今,當年的“砍樹人”紛紛成了“護樹人”“導遊員”。迪慶憑藉良好的生態環境,旅遊業、生物産業等蓬勃發展起來,農民致富增收有了新抓手。

  迪慶吉順集團董事長馬志明經歷了迪慶經濟轉型的過程,上世紀80年代末他就“下海”開始經營運輸、旅遊業。他説,當地投資開發了納帕海景區,逐步整治馬匹破壞草地、零散經營無序競爭等狀況。附近村民除了能領到景區的補償金,還可以在景區就業。“農民從砍木頭到投身旅遊業,喚醒了環保意識,深切認識到良好的生態就是自己的‘金飯碗’,從而主動保護生態。”馬志明説。

  香格里拉普達措國家公園的開發建設也實現了生態保護與旅遊發展的“雙贏”。在這裡,雲杉、高山松等樹木茂密,牦牛在草地間漫步,林間乃至路上不時閃現紅腳雞、松鼠,一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32歲的格桑央初是附近洛茸村的村民,現在公園的小賣部當營業員,她的愛人在景區開電動大巴。“在景區就業收入穩定,還能照顧家裏的老人和小孩。”她説。

  隨著“生態立州”戰略深入推進,迪慶立足生態資源稟賦,堅持“打高原牌、唱生態戲、走特色路”,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特色優勢産業為抓手,以農業園區建設為平臺,大力發展現代生態特色産業,生態紅利逐步顯現,核桃、青稞、葡萄、中藥材等特色産業正在崛起,2015年全州生物産業實現産值42億元。

  酒業是迪慶生物産業發展的一個典型。為生産具有個性的優質葡萄酒和青稞幹酒,雲南香格里拉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在迪慶德欽金沙江、瀾滄江腹地建設了葡萄園、青稞基地。

  “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葡萄園之一,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紫外線強,對葡萄著色很有好處,氣候條件也有利於減少病蟲害和打藥次數。我們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種植了1萬多畝葡萄,種1畝葡萄的收入可達4500元左右,帶動了2000多戶農民致富。”公司總經理舒世平介紹説,公司生産的“香格里拉葡萄酒”“大藏秘青稞幹酒”廣受市場歡迎,2015年産值達7億多元。

  “十三五”期間,迪慶州將積極把握長江經濟帶建設機遇,深入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努力打造滇川藏大香格里拉區域的增長極。

  麗江:改造提升供給側

  底子厚、品牌響、需求大、收入高,麗江旅遊業從重數量向追求品質和效益轉變,改革帶來新的想像空間

  “來麗江住一段時間。”

  這句新鮮出爐的廣告語,是麗江市委書記羅傑冥思一夜的成果,即將與麗江古城和玉龍雪山的旅遊風光宣傳片一起,登陸昆明機場,迎接五湖四海的遊客。

  “住一段時間,這句話看上去很平常,卻為麗江旅遊業進行供給側改革,帶來了新的想像空間。”羅傑説。

  麗江集世界文化遺産、世界自然遺産、世界記憶遺産于一身,共有旅遊風景區104處,其中A級景區19家。2015年,麗江遊客接待量3055.98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483.48億元,是全市先導産業和支柱産業。

  即便是在旅遊淡季,麗江古城的遊客仍熙熙攘攘,玉龍雪山的索道客流量每天也有七八千人次,與旺季的最高限量差不多。

  底子厚、品牌響、需求大、收入高,麗江旅遊明明可以“靠臉吃飯”,為什麼還要費盡心思琢磨供給側改革呢?

  麗江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和仕勇提到了三個“緊迫”。其一,多年來,麗江旅遊快速發展主要是靠遊客數量拉動,想在3000多萬人次的基礎上,繼續拼數量實現高速增長是不可能的;其二,遊客在麗江的平均滯留時間最高曾達2.4天,隨著區域交通條件改善,遊客逐漸向周邊擴散,在麗江的滯留時間已縮短為1.98天;其三,去年每人平均遊客消費800多元,雖為全省最高,但主要是景點門票、古城維護費,再加上幾個大的演藝節目購票,真正花在餐飲住宿上的錢並不多。

  “因此,必須通過供給側改革,挖掘消費潛力,改善消費結構,創造消費需求,從追求數量向追求品質和效益轉變,促進旅遊産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和仕勇説。

  供給側改革潛力幾何?從麗江的文藝演出市場可見一斑。上世紀90年代以來,麗江先後推出了《納西古樂》《麗水金沙》《印象·麗江》和《麗江千古情》等4台民族文化演出産品。多年來,這些演出不是此消彼長,而是各自經久不衰。去年麗江市文化産業增加值約為16.8億元,增長10.5%,佔GDP的比重約為5.8%,在全省名列前茅。

  3月的一個晚上,《麗江千古情》的演出現場座無虛席。從瀘沽湖女兒國的浪漫柔情,到木府輝煌的盛世歡歌;從馬幫傳奇的驚險悲壯,到殉情傳説,精心的舞蹈編排加上高科技的舞美呈現,讓觀眾驚喜連連。

  河北遊客賈麗娟説,“這場演出票價280元,不便宜,可是看得過癮。麗江有很多演出可以看,我們明天去玉龍雪山,想再看看張藝謀導演的《印象·麗江》。這兩場演出一場在室內,一場在室外;一場是專業演員表演,一場是群眾演員參與,風格肯定不一樣”。

  創造新産品,引領新需求,培育新市場,這正是供給側改革的應有之義。依循這一思路,圍繞打造國際精品旅遊勝地的目標,麗江旅遊業供給側改革著棋落子。

  提升遊客結構,豐富國內航線,培育國際航線,成功申報為口岸機場,吸引更多有消費能力的群體來麗江旅遊;豐富産品業態,引導遊客從單純的觀光遊向休閒、度假、康體轉變;創新服務載體,剛剛上線的“麗江雲旅遊”智慧旅遊綜合平臺,將實現旅遊行銷、資訊服務、行業監管等服務的智慧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市場主體的探索指明瞭方向。在玉龍雪山的索道等候區,記者看到,遊客們井然有序。玉龍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正彪介紹説,“過去乘索道也是排長隊,鬧鬨哄的,秩序亂,體驗差。我們去年上線了電子票務系統,遊客可以提前一天在網上預約乘坐索道的具體時間”。

  索道服務的這個小改變,既節省了遊客等候時間,優化了觀光體驗,也改善了景區秩序,併為進一步發展智慧旅遊埋下了精彩的伏筆。見微知著,供給側改革將為麗江旅遊業帶來新的跨越,值得拭目以待。

  走吧,去麗江住一段時間。

  大理:蒼山洱海競芬芳

  為把資源和氣候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大理將特色花卉産業作為全州十大高原特色農業産業之一進行扶持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滇西交通樞紐。近年來,大理著力推進以洱海保護治理為重點的生態文明建設,重點發展特色産業,實現了産業發展生態化和一二三産業的融合發展。

  “為把資源和氣候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多年來,大理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特色花卉産業發展,並將其作為全州十大高原特色農業産業之一進行扶持。”大理州農業局局長李躍興介紹,2015年全州花卉園藝總種植面積13.93萬畝,較2014年增加12.18%;花卉綜合總産值達66.07億元,同比增加2.87%,花卉産業已成為大理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

  在茶花品種繁多、艷麗繽紛的蒼山植物園,戴著草帽的李奮勇放下手中的修剪工具,向記者介紹了他多年來培育茶花的經歷。作為雲南遠益園林有限公司董事長,他癡迷茶花20多年,投入上億元破解茶花快繁難題,致力於特色花卉品種的選育和規模化生産。如今,該公司有國家授權的雲南山茶新品種4個、高山杜鵑新品種3個、申報並已經公示的高山杜鵑新品種2個。“公司給農戶提供苗木,由農民種植、公司回收,農民利用房前屋後種植花卉,1平方米的産值達一二百元,形成‘家家養花’的家庭經濟模式,帶動了百姓致富。”

  從2008年開始,大理州以“政府主導、協會搭臺、企業唱戲、全民參與”的方式,成功舉辦了8屆中國(大理)國際蘭花茶花博覽會,推動了大理花卉産業和旅遊文化産業的協調發展。

  與此同時,花卉産業化經營體系逐漸形成。以花卉加工為主的第二産業逐漸發展壯大,2015年全州實現花卉加工産值4523萬元。以休閒觀光、體驗旅遊為主的第三産業發展迅速,尤其是以張家花園、大理雲海芳草、雲上花海等為代表的花卉旅遊迅猛發展,呈現出異彩紛呈的發展態勢。

  大理雲海芳草農業開發公司副總經理王立為介紹説,公司採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項目在去年建成後實現了當年投資當年見效,目前每天遊客達三四千人,公司還準備開發精油提煉、幹花、飲料食品等産品,預計可帶動四五百人就業。

  “大理核桃栽培歷史悠久,不僅是我國南方優良核桃品種‘漾濞核桃’的原産地、主産區和重要商品出口區,還是新疆核桃和美國山核桃適宜引種栽培區。”大理州林業局局長程永標介紹,2015年底,全州核桃面積已達1015萬畝,産值73.89億元。

  如今,全州50噸以上的核桃加工企業已發展到1000多家,加工的核桃果、核桃仁、核桃乳等産品遠銷國內外。“為了實現核桃深加工,公司2014年投資2000多萬元生産核桃乳,每月能向農民收購約200噸核桃。”雲南皇氏來思爾乳業有限公司行政總監古繼芳説。

  洱海流域是糧經作物和畜牧業養殖的主産區,每年産生畜禽糞便近250萬噸,極易成為污染源。雲南順豐洱海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近6億元,以畜禽糞便為主要原料生産生態有機肥,每年使160萬噸牛糞變廢為寶,削減了農業面源污染,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雙贏。在該公司上關收集站,村民楊新烈高興地對記者説:“沒想到牛糞也能賣錢,現在我每天賣牛糞就能有二三十元的收入,村裏環境整潔了,也不會污染到洱海了。”

  通過綠色發展,大理走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路。“十二五”期間,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1.9%,城鎮、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4%和17.7%。

  採訪組成員:本報記者 張曙紅 周 斌 張 雙 曾金華 執筆:張 雙 曾金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