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通脹和通縮在一起了嗎?

  • 發佈時間:2016-04-12 08:12:1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這個中國經濟數據的“超級周”,CPI率先亮相。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字,3月CPI同比上漲2.3%,與2月持平。其中鮮菜價格上漲35.8%,豬肉價格上漲28.4%。

  正在發生的事情,似乎都是五六年前腳本的重復。先是股市和樓市拉開泡沫序幕,繼而是豬肉價格的躥升,之後蔬菜開始瘋狂,“蒜你狠”們重出江湖。在2010年,媒體打出了“通脹如虎”的口號,不斷上漲的CPI成為彼時的全民話題,並最終迫使央行在兩年後按下降息鍵。

  肉價和菜價的上漲,有成本推動的因素,有寒冷天氣的因素,有資本炒作的因素。但通貨膨脹,歸根結底是一種貨幣現象,即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今年一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超4萬億幾無疑義,這麼多的錢放出來,是一定會把物價抬升的,惟一不能確定的是央行能夠容忍多大的通脹。

  當初雖難,卻並不複雜,因為只有通脹這一個變數,便於央行聚焦。現在的問題變得複雜,市場的聲音很雜,有的驚呼通脹來了,有的堅持提防通縮。市場上同時出現通脹和通縮的悖論,在經濟學上有一個聞之色變的名詞,“滯脹”。也就是説,經濟增長下滑甚至停滯的同時,居民消費物價水準卻在節節升高,按下葫蘆浮起瓢,這是各國經濟決策都全力避免滑向的黑洞。對於中國經濟而言,“滯脹”遠遠不成為問題,但生活資料的通脹苗頭和生産資料的通縮風險,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及時將問題解決在襁褓之中。

  好消息是,PPI(生産者價格指數)儘管仍維持著疑似通縮的可能,但相比較于2月已縮窄。PPI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製造業的産能過剩現象,因此只要去過剩産能、去債務杠桿和去樓市庫存沒有明顯進展,PPI就始終蒙著“通縮”的陰影。既然已經定義出新常態,就不可能穿新鞋走老路,“三去”不能空轉,一定要為了長遠利益而忍受短期利益的剝奪。債轉股也好,財政貨幣雙寬鬆也好,是為改革打掩護,而不是為舊常態續命。須知道,殺君馬者道旁兒,不能中了那些低效、僵屍、貔貅式企業的道兒。

  本週,中國將發佈一季度GDP數據,這成為世界範圍內矚目的大事。中國經濟是否築底,是否反彈,是否回暖,一季度GDP將給出答案。在此之前,先期指標PMI(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7個月以來首次擠進“景氣區間”,工業企業利潤在今年前兩個月終結了7連跌的態勢,實現同比增長4.8%。再加上房地産市場在一季度的反彈,對中國經濟向好的預期的確在增強。如果中國經濟擊穿漫長的下行“牢底”,顯示出企穩復蘇的跡象,説明中國經濟的節奏尚在掌控之中,至少可以化解市場上相當一部分人士對於通脹與通縮風險並存的擔心。而在中國經濟轉型的寶貴窗口期,化解“雙通”問題,改革才是對的“窄門”。

  改革是老生常談,改革也是常識。(韓哲)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