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兩個古代專場不如崔如琢一幅畫?

  • 發佈時間:2016-04-11 07:00:10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善言齋專欄

  吳冠中的《周莊》拍出2.36億港元,張大千的《桃源圖》拍出2.4億港元,崔如琢的《飛雪伴春》拍出3.068億港元……

  今年春拍打頭陣的香港蘇富比和保利香港,以幾件成交過億的拍品,輕鬆奪得國內藝術行業新聞的頭條。面對這些天文數字的成交價格,天問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季濤的點評引起了善言齋的特別關注:“沒有買貴,也沒有買便宜,這是正常的價格。”

  沒搞過投資的讀者,聽了季先生如此“理性而平靜”的發言,多少有些驚詫,因為對他們來説,一輩子都可能賺不到一個億。但是,像筆者這種常年浸淫于股市、跟在莊家屁股後面蹦跶且被人翻來覆去“割韭菜”的小散,就有點習以為常了。當然,話又説回來,不管兩個億買一幅吳冠中或者張大千的畫貴不貴,筆者都不可能成為未來去為他們接盤的那個人,除非昨天買進的那只股票今天價格能翻個1000倍。

  2010年以來,中國市場上成交破億的書畫作品可謂層出不窮,老實説現在看到新聞裏説誰的作品拍賣成交過億,筆者都有點五官疲勞了。這些年,對那些在市場上破億的拍品,業內人士大概是有些印象的:初時,億元拍品還只是零星出自徐揚、吳彬、曾鞏、王蒙、黃庭堅等一些古代書畫家,到了近兩年,雖然整個行業開始進入週期性的大調整、所有板塊的行情都隨著大環境的轉變滑入低谷,但超高端的拍品依然維持著匪夷所思的火爆趨勢,而且熱點越來越集中在現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對於搞投資價值分析的人來説,看到這樣的“板塊輪動”,可能又要犯糊塗了。從藝術價值和投資價值來看,古代書畫無疑是價值最為確定的板塊,歷年回流到市場的古代書畫力作也並不少見,為何這個板塊的億元作品反而沒有現當代板塊那麼多?拍賣界的一般説法是,古代書畫徵集困難、贗品太多。好,問題來了,現代板塊的徵集就不困難嗎?張大千、齊白石、吳冠中這些現當代畫家的作品就沒有贗品嗎?

  在筆者看來,一個板塊要想成為資本炒作的熱點,不是看這個板塊在市場上流通的作品有多少,而是要看其歸集到炒家手上的作品有多少。古代書畫實際的收藏價值高,但是其資源稀缺、分散,馬雲王健林劉益謙的資本再多,也不可能擁有一百件黃庭堅和曾鞏的作品。因而,對於炒家來説,把這些藝術家的作品炒到天上去,其價值也是有限的。但是,現當代書畫板塊就不同了,十年前,只要你手裏掌握的資金足夠,可以大量買到張大千、齊白石等現代畫家的作品。當代畫家的作品就更不用説了,王健林早期就曾經在市場大量收購過吳冠中的畫作。當某位藝術家的作品大量集中在一個或幾個炒家的手中時,對之進行商業包裝、推廣和炒作,很容易在市場上創造出驚人的規模效益。這或許就是現當代畫作頻頻在拍賣市場上成交破億的原因。

  從前幾天兩家巨頭拍賣企業發佈的資訊可以看到,今年香港春拍出現的幾件億元拍品中,《周莊》創造了吳冠中個人作品的最高拍賣紀錄,同時也刷新了中國油畫拍賣的最高紀錄,《桃源圖》刷新張大千個人作品拍賣紀錄,而《飛雪伴春》則刷新了在世國畫家最貴作品紀錄。這明顯是悖離現實市場行情的交易現象。按照市場運作的客觀規律,在行情不好的時候,買家是可以用較低的價格來買進具有較高市場價值的作品的。記得年前,收藏家何文發就曾經跟筆者講過一句推心置腹的話,説他今年準備把投資重心轉移到一些更高級別的藝術品,因為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他就算花更多的錢,也不可能買得到這樣的東西。

  在一個公開的市場上,一個買家願意花多少錢來買進一件拍品,是她/他的自由,圍觀者無權妄議。但是,如果有人用自己的交易價格來代表這個市場的價值規律,我們就要好好思考一番了。根據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發佈的最新數據,2015年市場規模比2014年仍然繼續下滑,總成交量下降13.40%、成交額下降15.38%。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對試圖引領市場的那些交易樣本,更應該謹慎審視。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在香港蘇富比2016春拍,“禦翫凝芳——重要鑒賞收藏”專場共推出30件拍品,涵蓋禦瓷與玉器工藝精品,且不少拍品來源顯赫,如經山中商會、戴潤齋等收藏,還有多件清乾隆帝寫生作品,但整場60%成交,最終只實現總成交額8432萬港元,而“中國藝術珍品”專場共推出109件明清禦瓷重器,總成交額亦僅有1.17億港元,這兩個專場的總成交額加起來都還遠遠不如當代畫家崔如琢的一幅《飛雪伴春》。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的資本驅動力,由此可見一斑。馮善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