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發揮好休閒農業的擴散輻射效應

  • 發佈時間:2016-04-09 03:31:2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楊驍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新形勢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旋律。作為農村一二三産業的有機融合體,休閒農業已逐漸成為破解“三農”發展難題,推動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就業增收的有效抓手。對於推進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承擔生産、生態、生活、示範等多種功能的大中城市郊區,休閒農業的地位與作用更加突出。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將休閒農業列為推進農村産業融合的三個重要方向之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休閒農業經營主體180萬家,預計2015年經營收入3500億元,接待遊客11億人次,帶動3300萬農民受益。

  近些年,休閒農業作為依託農村資源,服務城鄉居民的市場産品,一端連著田間地頭,一端連著消費市場,不斷吸引城鄉各類要素資源集聚,為農業農村經濟注入了新活力,甚至成為區域經濟的增長極,已凸顯出其他産業不可替代的優勢。

  在生産端,實現了農村資源的集聚。休閒農業是農業多種功能的具體體現,通過不斷挖掘農村資源,展現了農村經濟社會所擁有的複合功能。比如,農業生産衍生出的採摘、景觀、餐飲等多種消費形式;農村環境提供的綠色、生態、民俗、文化等多樣鄉村體驗。因此,恰恰由於涵蓋農村一二三産業的特點,休閒農業可以通過不同方式的資源組合,將農村資源集聚起來,催生出多種業態,促進了資源價值的增值。

  在消費端,實現了消費主體的集聚。旅遊産品價值的實現伴隨的是旅遊者空間的位移,休閒農業同樣如此。休閒農業的發展帶動了更多的消費者進入農村,當前發展較好的休閒農業園區或民俗旅遊村年均可接待遊客近十萬人次,對於很多鎮域經濟來説,幾乎沒有第二個産業可以吸納如此多的消費者。這些消費主體在農村的聚集,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更是農村發展的財富。

  在産銷兩端,帶動了城市要素的集聚。休閒農業屬於農村産業,也屬於現代服務業。在生産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在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城鄉要素的結合,不斷衍生出了諸多新興行業。比如,將現代住宿需求與農村精神文化相結合的民宿,將教育與農業相結合的親子農場,將餐飲與採摘結合的生態餐廳等。在消費端,為更好地體驗休閒農業,消費者也在助推新興行業進入農村。比如,諸多休閒農業園區、民俗旅遊村通過建立網站、公眾號,或與電商平臺合作,開闢了宣傳推介的渠道,方便了消費者找尋。這些行業的發展,吸引了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資訊等要素向農業流動,激發了農業農村發展的活力。

  休閒農業是農業多種功能集大成者,能夠集聚各類要素資源,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是休閒農業發展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産業本身,更在於對“三農”的帶動作用。因此,要厚植發展優勢,引導休閒農業發揮好擴散效應,使之成為輻射“三農”發展的重要平臺。

  助力特色農産品流通銷售。銷售難、流通貴、優質難以實現優價是困擾特色農産品發展的瓶頸。若能夠發揮休閒農業集聚消費主體的優勢,通過休閒農業平臺幫助特色農産品行銷,則可有效縮短銷售渠道,降低流通成本。同時,可以發揮平臺展示、互動、體驗等功能,通過試吃體驗、科普講解等方式,充分展示産品特色,幫助消費者獲取對稱的資訊,推動産品優質優價。另外,還可以利用特色農産品地域性特點,將其開發為鄉村旅遊商品,豐富了休閒農業産品的同時,也增加了産品的附加值。

  開拓農民創業創新空間。農村産業空心化、資源要素持續外流是農村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當前,休閒農業實現了城鄉資源集聚,為産業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但休閒農業仍屬於新興産業,沒有成熟的發展模式,特別是由於單個經營主體接待人數有限,依託的資源要素又不同,具有“多品種、小批量”的特點。只有不斷地挖掘創新,才能具備市場競爭力。因此,休閒農業是具有較大發展空間的創業創新平臺,要引導農民依託休閒農業開展創業創新,培養農民成為休閒農業的經營主體。另外,休閒農業也是農村最有效的培訓基地,可以為農民帶來與消費者互動交流的機會,幫助農民適應市場經濟、積累經驗,縮小農村與城市間的思想和文化差距,提高創業創新能力。

  推動農村文化保護與傳承。當前,一些農村文化和歷史傳承很少為人所知,處於逐步衰微的狀態。休閒農業恰恰可以通過挖掘、包裝和宣傳當地的歷史傳承、獨特文化和鮮明産品特色,豐富産品內涵,提高産品知名度。同時,當農村文化價值凸顯出來後,會激發當地農民甚至社會資本的保護意識,這樣原本趨於消亡的農村文化可重新繼承和發揚下去。因此,要鼓勵社會資本不斷挖掘農村文化資源,以市場的方式傳遞給消費者,讓農村文化資源發揮價值,這是農村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一劑良藥。(作者單位:北京市農委)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