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實踐者”上天要幹哪些大事

  • 發佈時間:2016-04-07 08:31:46  來源:濱海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其他實驗

  “家蠶變異研究”

  長期微重力狀態、空間輻射、超真空等不同於地面的因素對動物生命活動是否會産生影響?已有研究表明,空間環境能夠誘變家蠶。但是,誘變過程中哪些基因發生了變化還是未知。這一實驗在空間連續培養家蠶胚胎12天,研究空間條件下家蠶胚胎基因表達的特徵。

  “植物開花研究”

  當地球植物飛向太空後,晝夜不再是24小時週期,也不再有四季的變化,也沒有了重力,那麼,植物的生長髮育和代謝活動會有怎樣的變化?本次研究將從一個全新角度為認識重力在高等植物開花調控中的作用機制提供重要依據。

  6日1時38分,搭載著19個“特殊乘客”的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開始了為期15天的太空之旅。這19個“特殊乘客”就是裝載在衛星內部的19個實驗載荷。這位科學“實踐者”將在太空實驗場裏辦哪些“大事”?先來一睹為快!

  大事1

  小鼠胚胎細胞在太空如何生長

  隨著人類走向太空,未來,哺乳動物能在太空正常繁衍嗎?

  為了回答這個疑惑,實踐十號把小鼠早期胚胎帶上了太空。它能否在空間環境下正常分裂、發育?其發育過程與在地面有哪些不同?

  日本研究人員幾年前曾在美國網路科學雜誌《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上發表報告稱,在太空微重力等環境下,哺乳動物正常的胚胎發育可能會受到阻礙,因此哺乳動物要在太空繁衍難度較大。

  這一次,中國將利用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以小鼠早期胚胎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太空環境對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生長髮育的影響,揭示空間環境條件下動物早期生命活動規律,為未來長期太空飛行中保障人類生殖發育健康提供科學依據。

  我們的太空“實踐者”還有望在世界上首次獲得關於空間小鼠早期胚胎是否能發育的實時攝影圖片。

  大事2

  向太空火災事故説“不”

  載人空間飛行過程中,存在多種威脅航太器和航太員安全的潛在風險,其中航太器艙內火災事故是最嚴重的一種。這次“實踐者”要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為今後載人空間飛行探索更安全的防火規範和材料選用、使用規範。

  “內部起火是有氧環境衛星、飛船、載人航太器等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實踐十號衛星首席科學家胡文瑞院士説,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美國的阿波羅號飛船都有過慘痛教訓。

  微重力環境比在地面更容易著火,而且著火點不易發現,很難撲滅。那麼,哪些材料能用,哪些材料不能用?如何發現火情?怎麼滅火?這一系列問題都要靠太空實驗去解決。

  這次實踐十號計劃開展的“導線絕緣層著火實驗”和“典型非金屬材料著火實驗”,會在特殊的設備中通過大電流發熱或加熱絲進行引燃,觀察微重力條件下特定材料的著火和燃燒特性,了解環境流動、氧氣濃度和材料形狀等因素對火焰傳播的影響規律,並與重力條件下的燃燒進行對比。

  大事3

  基因組在太空會不會變

  空間環境中的高放射性輻射和微重力是人類空間活動面臨的兩個有害因素。那麼在微重力環境下,輻射對人體基因組的損傷是疊加、抵消還是乘積作用?應如何評估風險?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實驗項目組負責人杭海英介紹,此次實踐十號將開展的“空間輻射對基因組的作用和遺傳效應研究”實驗,以小鼠細胞和果蠅為樣本,定量研究空間輻射對基因組穩定性方面的影響,就是希望解答這個問題。

  “我們把小鼠細胞模型放置在培養裝置裏,地面可以控制培養溫度、更換培養液。”杭海英錶示,可以把細胞固定在某一個成長狀態,等到返回後專門研究不同時間點基因活動的改變。

  杭海英説,必須對這兩個因素的危害性作出客觀評估並據此尋找恰當的應對方法,才能保證人類長期空間活動的順利進行。

  大事4

  “冷焰燃燒”,煤炭能實現嗎

  美國空間站十大成果之一,就是通過棉花團點燃實驗觀察到“冷焰燃燒”,而這一低溫狀態下的燃燒是在地面無法看到的。胡文瑞院士介紹,此次“煤燃燒及其污染物生成實驗”也期待看到微重力條件下煤的“冷焰燃燒”實驗效果。

  實驗將選擇2-3種我國典型煤種,在實驗裝置中點燃,觀測不同爐溫、不同煤種、不同粒徑和環境氣體成分條件下的單個球形煤顆粒和煤粉顆粒群的燃燒全過程。這樣的實驗放在地面聽起來普普通通,但放在遙遠的太空,卻意義大不相同。

  專家表示,煤炭是我國能源的主力,其燃燒帶來的污染較大。在地球上,受浮力、熱對流等因素影響,煤燃燒的系數無法準確測得。而在微重力環境下進行煤燃燒實驗,則可以避免這些干擾。這對完善煤燃燒理論和模型,幫助人類更好利用煤炭資源有重要意義。綜合新華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