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微重力科學實驗的前世今生
- 發佈時間:2016-04-07 01:29:47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6日淩晨,實踐十號衛星搭載著19項創新性科學實驗,進入了太空。
由於擁有地球上所沒有的微重力環境,太空成為特殊的實驗場,多年來吸引著人類源源不絕地來到這裡開展實驗。
迄今為止,在這裡開展實驗的中國航太器,均來自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五院。近日,記者來到五院探秘空間微重力科學實驗的前世今生。
微重力,來自太空的禮物
航太器在太空中飛行時,只受地球、月球、行星、太陽等天體的引力作用。在這種情況下,航太器及其內部的物體相互之間沒有拉、壓、剪切等作用力,即處於失重狀態。
航太器及其內部的物體失去重量,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況。實際上,航太器還會受到微小空氣阻力作用,航太器內的物體並不都在航太器質心位置,有時航太器會旋轉或發動機工作會産生推力。在這些情況下,航太器及其內部的物體表現出有微小的重量或者産生微小的加速度,好像受到了微小重力的作用,這種作用力稱為“微重力”。
失重和微重力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是來自太空的禮物。借此,人類可以進行地面上難以進行的科學實驗,進行新材料和昂貴藥物的生産等。
太空實驗成果豐碩
據記載,蘇聯從1980年至1990年進行了500項太空材料加工實驗,範圍涉及到金屬和合金、光學材料、超導體、電子晶體、陶瓷和蛋白質晶體等,並曾首次在空間生長出半導體晶體結構、超離子晶體、沸石晶體、胰島素、干擾素等。
人類還利用太空微重力環境進行了一系列生物學實驗,主要是對生物體物質、能量迴圈及調節研究的生物圈研究,利用微重力促進生命進程研究及對微重力環境如何影響地球上生物機體的形成、功能與行為研究的重量生物學研究,對暴露在空間高能環境中的生物體損傷與防護研究的輻射生物學研究等。
在空間微重力條件下進行生物體組織培養,可以避免地面重力條件所造成的對流和沉澱作用,獲得比地麵條件下更好的效果。
在利用航太器技術服務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同時,從1987年開始,我國就利用返回式衛星和“神舟”飛船為載體,進行一系列太空微重力環境下的科學研究和試驗工作,已成功進行了10余次航太育種試驗,前後共有70多種植物1000多個品種的植物種子經過太空育種,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未來空間實驗場將落向其他星球
在通向太空實驗場的道路上,各國走法不同。美國和俄羅斯(包括前蘇聯)是全面展開,研究內容涉及到微重力的各個領域;中國、歐洲和日本更側重於材料科學、生物及生命科學的研究;其他國家則是零星搭載試驗,多屬材料加工範疇。
人類航太史上最雄偉的傑作當屬國際空間站。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航太器,也是最大、最為先進的太空科學研究和實驗平臺。這座由美國、日本、歐洲和俄羅斯等國所屬6個實驗艙組成的實驗室,運用了當代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工具,為利用太空微重力環境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場地,這裡開展的一系列生物、化學、物理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將為生物、醫藥和工業的進步,改善地球人的生活條件和未來地外旅行開闢途徑。同時還將打開人類長期探索太陽系的大門。
隨著航太技術的發展,利用空間進行商業化活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利用太空資源的新型企業必將大量涌現。美國航太界曾預言,未來,隨著航太器技術的發展,人們將到其他星球去採礦,建立太空工廠,將在太空中採集的礦就地冶煉成地球上需要的各種材料。
(科技日報北京4月6日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